踏入新疆汗巴扎的那一刻,烤包子的麦香混着瓜果的甜气扑面而来,维吾尔族商贩的吆喝声、各族游客的笑语声交织成鲜活的市井交响。这片热闹集市里各民族交融的生动图景,为我们物电学院的民族团结实践活动写下了最独特的注脚。我带着对民族文化的好奇与投身实践的热忱而来,最终在无数温暖瞬间里,满载触动与成长而归。
在集市一角布置宣传角时,一位头戴小花帽的维吾尔族大叔驻足在民族团结主题海报前,指着画面里紧握的手型图案细细打听。我有些紧张地用刚学的几句维语问候,再用普通话慢慢解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意。当他听完后竖起大拇指,眼里闪着认同的光,还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我们都是一家人”时,我忽然明白:知识的传递不必依赖宏大的理论,真诚的对话本身就是搭建理解的桥梁,哪怕只是只言片语的交流,也能让团结的种子悄悄发芽。
走进热依汗阿姨的民族手工艺品店,货架上的刺绣挂毯、木雕乐器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她端来酸甜的桑葚干,笑着讲起日常:汉族顾客会帮她调试收款码,哈萨克族邻居常送自制的奶疙瘩,回族老主顾总惦记着给她带家乡的香料。“来的都是客,不分你我他”,阿姨边说边主动拿起我们的宣传手册,帮着向进店的客人介绍。那自然流淌的和谐,远比书本里的案例鲜活百倍,也让我懂得:民族团结从不是少数人的使命,而是各族同胞用日常点滴共筑的同心圆,我们不过是传递火种的人。
小广场的分享会上,扎着小辫的阿依古丽小朋友举着画满民族小伙伴手拉手的图画,用清脆的声音讲起她的故事:汉族同桌会教她做数学题,维吾尔族表姐送她刺绣书包,回族同学分享的油香总让她念念不忘。“我们一起跳皮筋、过节日,就像亲姐妹呀!”孩童视角下纯粹的友谊,像一束光穿透所有繁杂的概念,映照出民族团结最本真的模样——它无关宏大叙事,就是课间共享的一块馕,是摔倒时伸出的一双手,是日常相处里最朴素的真诚相待。这让我深深反思,以往对民族团结的理解总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此刻的交流、故事的聆听,让“民族团结”从抽象概念落地,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生活片段。
活动中与不同民族同胞并肩协作的时刻,更悄然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们围坐在一起讨论宣传思路,维吾尔族同学建议用民族歌舞吸引路人,哈萨克族志愿者分享着家乡的团结故事,汉族伙伴则用相机记录下每个温暖瞬间。尽管偶尔需要借助翻译软件,尽管习俗、语言各有不同,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互帮互助的认同却高度一致。这些互动彻底打破了我此前模糊的刻板印象,原来跨越民族的联结从不难,它始于主动走近的勇气,成于相互尊重的包容,终于心与心的真诚相通。
归程时,汗巴扎的喧嚣渐渐远去,但集市里飘香的美食、摊位上琳琅的手工艺品、街头巷尾的欢声笑语,还有那些温暖的面孔与真诚的眼神,都成了民族团结最鲜活的注脚,常在脑海中清晰浮现。这次实践于我而言,是课堂的生动延伸——物电专业的公式教会我理性思考,而汗巴扎的烟火气却让我读懂了社会课堂最动人的温度。它让我深切体会到,民族团结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你我在交流中消融隔阂的过程,是在互助里凝聚力量的行动。未来,我愿做更坚定的践行者,把汗巴扎收获的感动与力量,化作日常里传递团结情谊的点滴动力,让这份温暖如同集市里的烟火,在更多角落蔓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