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计控学院 刘振晗】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04

作为烟台大学“智汇益行”实践队的一员,7月23日走进中正社区,与工作人员分享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的经验,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力量让我对科技服务社会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前期筹备到现场实施,从技术讲解到后续跟进,这段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能力的检验,更是一场关于责任与价值的生动教育。从最初的忐忑到最终的笃定,每一步都让我对“赋能”二字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过去总以为AI是遥不可及的技术,直到我们与社区工作人员围坐一堂,才明白“赋能”的真正含义。刘诗立讲解《DeepSeek与即梦制作视频》时,一位大姐惊呼“原来宣传视频可以自己搞定”,我才意识到,技术的价值不在于高深,而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于淼演示《DeepSeek结合Kimi制作PPT》时,社区书记边记笔记边感慨:“以前熬夜做汇报的日子终于能结束了。”这些瞬间让我明白,科技的意义是让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而非制造门槛。原来,“赋能”不是单向的技术输出,而是找到需求与工具的共鸣点。  

实践过程中,队友们的协作也让我对“知行合一”有了新认知。张天祥手把手教工作人员调整视频参数,青凯和韩涵耐心解答操作疑问,齐飞羽、张丹妮和李欣橦则负责整理反馈建议。这些细节让我看到,真正的“赋能”需要技术之外的温度——不仅是教会工具,更要倾听需求、陪伴成长。当一位阿姨拉着我说“姑娘,下次还来教我们新功能”时,我突然懂了:科技向善的落脚点,永远是人的笑容。  

这次实践也让我对团队名称“智汇益行”有了新的诠释。“智”不仅指技术智能,更强调解决问题的智慧;“汇”是多方资源的汇聚,也是团队优势的融合;“益行”则提醒我们,任何技术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促进社会福祉的行动上。在后续的跟踪服务中,我们建立了线上答疑群,定期推送实用技巧,这种持续的陪伴或许才是科技赋能应有的样子。

我将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方向。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会继续深耕技术,但更会记得中正社区的那张会议桌——技术再先进,若不能让人用得顺手、用得踏实,便是空中楼阁。未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都会带着这份初心:做科技与人文的“桥梁”,让工具回归服务本质,让创新真正“益行”。  

“智汇益行”,不仅是团队的名字,更是这次实践给我的启示。科技为舟,人文为桨,而我们的使命,是让每一份智慧都能划向需要的彼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