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最新动态 计控学院】砂艺承古韵,匠心助振兴

来源: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04

烟台大学“筑梦启航支教队”的青年志愿者们秉持“以青春之力传承非遗文脉,用实践之行赋能乡村振兴”的信念,于7月14日抵达烟台市臧家庄镇,开启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7月19日,在臧家庄镇团委书记的带领下,支教队全体成员走进福山区臧家庄镇东山庄村,探访烟台非遗砂大碗制作工艺传承人孙德民,在触摸陶土的温度中,溯源这项百年技艺的历史根脉,感受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交融。东山庄村的晨雾中,古朴的陶窑与错落的农舍相映成趣,陶土的腥气与泥土的芬芳在空气中交织,勾勒出一幅非遗与乡土共生的画卷。

“东山庄村的砂大碗制作技艺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70余年历史了。”孙德民指着一件明代砂碗残片,向队员们介绍道,“这是从老窑遗址出土的,你看这胎质密度,当年的工艺一点不比现在差。咱们这地方的砂大碗能流传这么久,全靠这独一无二的‘金砂红泥’。”他抓起一把陶土在手中揉搓着,“这土是咱东山庄的宝,含氧化铁量高,烧出来自带赭红色,不用上釉就有天然光泽,而且性质稳定,耐高温、不炸裂,盛热汤、存粮食都特别实用,早就成了咱胶东乡村生活的‘文化符号’。”

在工坊的原料区,堆放着刚开采的金砂红泥,孙德民拿起一块陶土向队员们展示:“制作砂大碗要经过‘挖泥、晒泥、碾泥、和泥、制坯、晾晒、装窑、烧制’等二十余道工序,每一道都得全凭手工完成。”正是这种对工艺的极致坚守,让砂大碗制作技艺不仅成为了一种谋生手段,更成为了承载胶东民俗文化的活态遗产。

参观结束后,孙德民热情地邀请支教队员们体验砂大碗制作的核心工序。首先示范工序,随后队员们纷纷上前模仿操作有的因转速控制不当导致碗身歪斜,有的因用力失衡使碗底穿洞,但大家都没有轻言放弃。其中一名队员特意制作了一个小尺寸的砂碗,希望能带回学校作为纪念。陶轮转动的嗡嗡声中,年轻的手掌与古老的陶土亲密接触,仿佛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这项传承了三百年的技艺有了青春的温度。

支教队员们深切地感受到,砂大碗的重生恰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一项技艺的传承,不仅守住了文化根脉,更激活了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队员们表示,将把这次体验写成调研报告,在校园里宣传砂大碗文化,还会在支教课堂上向孩子们讲述这项非遗技艺,让更多人了解乡土文化的价值。

离开东山庄村时,夕阳的余晖为陶窑镀上了一层金边,队员们手中的陶土坯体已经半干,带着质朴的纹路。这些年轻的手掌,既触摸了三百年的技艺温度,也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砂大碗的冰裂纹路里,正镌刻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故事,而这份由匠心与青春共同书写的篇章,必将在东山庄村的土地上继续绽放光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