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计控学院 郭佳凝】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04

当菏泽曹县的蝉鸣替代了烟台大学的鸟叫,我攥着“蒲公英”实践队的队旗,第一次听见孩子们叫老师的时候,忽然懂了“蒲公英”这三个字的分量——我们这些带着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就该像种子一样,把技术的微光撒进乡土的缝隙里。作为烟台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大一学生,我从未想过,第一次真正“落地”的代码,会写在曹县孩子们的笔记本上。

出发前我总在琢磨:大一学的C语言基础、算法入门,能给乡村孩子带来什么?直到看见教室里斑驳的黑板和孩子们眼里的好奇,忽然有了答案:不必急着教他们敲代码,先让他们看见技术背后“有序思考”的光芒。

给低年级孩子上“图形化编程课”时,我把课本里的“循环结构”变成了“让小兔子跳格子”的游戏。用彩笔在纸上画箭头当“指令”,直线是“重复执行”,拐弯是“条件判断”。当孩子们发现,自己画的“路线图”能让屏幕里的小熊按规矩走路,前排扎着红绳的小姑娘举着画满圈圈的纸喊:“老师,这是不是就是你说的‘算法’?”那一刻突然明白,AI最生动的启蒙,不是教会他们写代码,而是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想法能指挥世界”。

高年级的“逻辑闯关课”更像一场思维实验。我发现他们解数学题总爱“凭感觉”,就用AI里的“流程图思维”帮他们拆解:把“相遇问题”画成“起点→速度→时间→终点”的方框,用编程里的“变量”概念解释“未知数”。那个总爱咬铅笔头的男生,居然在作业本上画满了带箭头的解题步骤,他说:“像给电脑下命令一样,一步都不能错!”原来大一编程课上让我头疼的“结构化思维”,换个场景,就能变成孩子们眼里的“通关秘籍”。

作为队里的“技术小助手”,我把专业里的“模块化思维”用到了支教日常。整理教具时,把编程卡片、实验器材按“功能模块”分类;排课时,让上午的逻辑游戏和下午的手工课形成“思维闭环”。有次带孩子们用废旧纸盒做“智能小火车”,有人负责画路线(算法),有人负责拼轮子(执行),吵吵闹闹却井井有条。看着他们举着“火车”欢呼,忽然懂了:AI里的“协同算法”,在孩子的世界里就是“一起把事做好”的快乐。

但曹县教我的,远比课本深刻。有个总躲在后排的男孩,笔记本上全是歪歪扭扭的机器人涂鸦。我想起自己初学编程时的笨拙,便陪他用画笔画“机器人走路的路线”。他说家里种着好多玉米,想让机器人帮爷爷浇水。后来他在结营仪式上说:“我要学像老师一样的本事,让机器人替爷爷干活。”原来技术的种子,埋在乡土里会发芽得这样快。

如今回望在曹县的日子,教室窗外的泡桐树影落在教案上,像极了代码里的星号符。我带不走那里的蝉鸣,却带回来了更珍贵的认知:AI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敢相信“我能改变点什么”。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哪怕落在田埂上,也能借着风,长出属于自己的春天。

明年,我还想带着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回到曹县。因为我相信,当更多学子把代码写成乡土里的希望,那些在课堂上点亮的眼睛,终会像曹县万亩荷塘里的星光,连成一片,照亮乡村孩子的明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