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最新动态 计控学院】学雷锋精神,植代码新苗

来源: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04

七月的骄阳似火,却抵挡不了实践队员们奉献的心,7月14日,烟台大学“蒲公英”计划实践队在曹县极智有爱科技产业园为工厂子女及街道儿童开展了为期三周的支教活动。7月22日,实践队以“精神传承+科技创新”为主线,通过特色思政课、少儿编程启蒙、学业辅导等形式,为乡村儿童带来知识与温暖的“双重礼物”。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为了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实践队结合曹县当地文化底蕴,开展了传承雷锋精神特色思政课。在课堂上,实践队队长石连杰采用“视频+文字”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介绍雷锋精神,讲述雷锋故事。为了让雷锋精神更加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石连杰又结合曹县当地感人事迹,挖掘出“曹县好人”典型事迹,让抽象的精神变得易于理解。“同学们,雷锋精神不止是做惊天动地的大事,‘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才是它的真谛,只要我们富有善心,从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积极帮助别人,我们也将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在课程最后,石连杰对孩子们说道。“老师,我懂了,帮助同学捡橡皮、给老人让座也是学雷锋!”四年级学生牛梓辰说。课程结束后,孩子们围着实践队员们热烈讨论,有的说要做班级“小雷锋”,有的计划周末帮父母做家务。


面对乡村儿童科技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赵永泉精心设计了一堂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的少儿编程启蒙课。课堂上,队员们摒弃传统单一的理论灌输模式,而是采用“理论+实践”融合教学法——先通过生动鲜活的PPT课件与科普短视频,以童趣化语言讲解编程基础逻辑;再指导孩子们亲手操作“Mind+”少儿编程软件,从搭建基础模块开始,逐步完成“接水果”“太空冒险”等互动小游戏创作。五年级学生吴嘉恒盯着屏幕上自己设计的游戏角色灵活跳动,小脸涨得通红,兴奋地对着电脑说:“老师,你看我的游戏能运行啦!”赵永泉笑着回应:“你们看,只要肯动手尝试,每个人都能做出属于自己的小游戏。希望这堂课能让你们觉得编程没那么难,未来有机会继续学下去。”

针对工厂子女放学后作业无人辅导的现实困境,实践队创新开设“三点半课堂”作业辅导班,以精准化帮扶破解务工家庭后顾之忧。队伍根据学生课业需求,科学划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大辅导模块,每个模块配备专业志愿者教师,实施“小班化+个性化”指导模式。在语文辅导区,队员们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作文框架;数学小组则采用情景模拟法破解应用题难点;英语角里传来朗朗跟读声,队员们正在纠正孩子们发音。每当学生遇到解题困惑,实践队员便俯身指导,用彩色粉笔圈画重点,将复杂公式拆解为生活化案例。五年级学生王明举着刚完成的几何题作业说:“老师教我用积木拼图形找角度,我一下就懂了!”这种“一对一”精准答疑模式,有效弥补了务工家庭子女课业辅导的空白。

今天的特色活动已经落下帷幕,实践队以“精神传承+科技创新”为主线,开展的多元化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老师,今天的课程好有趣,明天我要继续上这种课。”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在志愿者们耳边回荡,而志愿者们也更加坚定了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