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骄阳炙烤着柏油路面,烟台大学智汇益行实践队的旗帜在中正社区服务中心门前猎猎作响。7月23日,这支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带着自主研发的AI工具操作手册和精心准备的培训课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字赋能”行动。从社区办公大厅此起彼伏的键盘声,到会议室里渐次亮起的电脑屏幕,科技与基层工作碰撞出的火花,正悄然改变着这个传统社区的工作样态。
走进社区会议室,墙面上“为民服务”的红色标语与投影屏上的AI操作界面形成鲜明对照。队长刘振晗调试设备时注意到,几位工作人员正对着桌上的纸质台账反复核对——这个细节让团队立即调整了原定方案,决定以社区最急需的档案数字化作为切入点。刘诗立在讲解《DeepSeek与即梦制作视频》时,特意选取了社区防汛演练的实拍素材作为案例。当粗糙的手机视频经过AI处理变成节奏分明、重点突出的宣传片时,在场人员不约而同地前倾身体,有人已经开始记录操作要点。于淼的《DeepSeek结合Kimi制作PPT》演示更引发阵阵惊叹,原本需要半天制作的月度工作报告,在输入关键数据后五分钟即生成初稿,连表格配色都自动匹配了。

在实践队员悉心指导下,社区工作者们的学习热情如春潮般涌动。张天祥注意到文体干事对视频转场特效格外专注,便俯身为其剖析关键帧设置的奥妙;青凯与韩涵敏锐捕捉到几位年长工作人员的操作迟疑,当即创新采用“示范-跟练-复盘”三段式教学法;齐飞羽和张丹妮如同敏锐的观察者,用镜头记录下每个学员的操作卡顿瞬间,这些珍贵的影像后来成为团队编纂《基层智能工具应用指南》的核心案例。

夕阳西斜时,培训已持续六个小时,但会议室里的讨论声依然热烈。李欣橦整理的《社区AI工具速查手册》被争相传阅,有工作人员正在尝试用刚学会的技能制作明日活动的电子邀请函。玻璃窗上映出这样一幅图景:年轻学子俯身指点,社区工作者专注操作,而投影屏的蓝光为所有人镀上一层未来感的轮廓。这一刻,技术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化作了连接代际、弥合数字鸿沟的温暖纽带。
这场实践留给团队的启示远比预期深刻。返程途中,队员们翻阅着记满需求建议的笔记本,意识到基层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工具替代,而是需要建立“技术适配场景-场景反哺优化”的良性循环。正如队长刘振晗在总结会上所言:“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几个软件操作技巧,更希望能唤醒基层工作者‘借技增效'的思维觉醒。”据悉,实践队已与社区达成长期帮扶协议,后续将通过云端答疑、案例库共建等方式持续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