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意正浓。7月16日下午4时,烟台大学“泉汐共振”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准时集结在济南大明湖低碳馆入口,一场以“践行低碳理念,守护绿色家园”为主题的暑期实践学习活动就此拉开序幕。此次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等丰富形式,旨在深化队员对低碳环保知识的理解,提升团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能力,让绿色种子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活动现场,基地讲解员围绕“能源循环利用”“低碳生活实践”等内容,结合墙面上“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科普展板,为队员们细致讲解。从日常垃圾如何通过分类助力资源回收,到新能源在生活场景的应用潜力,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环保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串联,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绿色行动”就在身边。
队员们专注聆听、踊跃互动,围绕“如何在社区推广低碳生活”“新能源推广的实际难题”等问题展开交流。大家在讨论中意识到,绿色实践不仅是理念传播,更需落到日常行动——随手关灯、自带环保袋、参与垃圾分类,都是推动“低碳社会”建设微小却关键的力量。
队员们在环保实践场馆里围站在展板前,专注聆听讲解员介绍垃圾分类知识。听及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类别区分时,他们或颔首确认,或小声探讨存疑处;讲到投放实操要点,更是全神贯注牢记。这一过程,让队员们深知垃圾分类虽为小事,却关乎资源循环与生态保护,正确投放就是为绿色家园出力。他们决心做好垃圾分类,并向身边人传递相关知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使命,让绿色理念融入日常,凝聚团队力量守护美好生态。
在环保实践活动里,队员们沉浸式体验垃圾分类游戏。现场,大家围站在互动设备前,盯着屏幕上不断出现的“垃圾”图标,快速思考、分类投放。从分不清“有害垃圾”与“其他垃圾”,到能精准辨别,游戏过程既是知识挑战,也是学习成长。通过趣味互动,队员们把垃圾分类知识“吃透”,更坚定了向身边人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的决心,要让“精准分类、低碳生活”从游戏里的技能,变成日常行动的自觉。

“低碳生活实践”展区的“答题赢积分”互动区更是热闹。队员们分组参与低碳知识问答,题目涵盖“空调设为多少度最节能”“旧衣物回收后可加工成哪些产品”等实用内容。部分队员在答完10道题后,兑换了一套可降解餐具。大家表示,答题时才发现很多“常识”存在误区,比如以为节能灯泡比LED灯省电,其实LED灯的能耗只有节能灯泡的1/3。
在环保实践基地的展区,一件用废弃塑料袋制作的艺术裙装格外吸睛。浅紫与淡蓝的塑料袋,经巧妙剪裁、编织,化作蓬松裙摆与精致编带,勾勒出梦幻裙型。这些曾被视为“垃圾”的塑料袋,在创意转化下重获新生,生动诠释“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队员们驻足欣赏,惊叹于环保与艺术的融合——这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无声的绿色宣言,启示大家:只要有创意,日常废弃物也能绽放别样美,为低碳生活注入艺术活力。

从低碳馆的系统科普,到垃圾分类游戏的趣味实践,再到废旧材料艺术品的创意启迪,团队成员循着绿色脉络,真切感受到低碳理念的生活质感。大家表示,此次实践让环保意识扎根心底,将以点滴行动为起点,把感悟转化为持久动力,在生活赛道上践行“守护家园、匹夫有责”的承诺,让绿色发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