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炙热,我随着烟台大学法学院“律行逐光”普法支教队,第一次踏上了前往枣庄市山亭区店子镇的路。一路的颠簸和疲惫,在第二天推开教室门的那一刻,被孩子们好奇又期待的目光驱散了。那天,我第一次站上讲台,给孩子们上一了堂“趣味游戏课”。
看着台下大大小小的孩子,我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我的第一课。这节课叫“多彩的玩”,我的想法很简单:带他们离开手机屏幕,重新发现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我们一起玩了我国传统文化游戏——“斗百草”,孩子们个个擎着头,带着好奇的目光看向我,仿佛都在问我——“什么是斗百草?”。我给他们发放草茎,带他们实际地体验古代小朋友的快乐。他们眼睛里闪着光,我最初的紧张也变成了投入和开心。原来,最简单的游戏也能带来最纯粹的快乐。课间,几个孩子围过来,叽叽喳喳地问着明天玩什么,那份亲近和信任,像山涧清泉淌过心田。
作为支教队的摄影和编辑,我的镜头也没闲着。我拍下队友们的艺术课上孩子们模仿乐器演奏的认真模样,拍下趣味语文课里大家为故事结局争论的热闹场景,也拍下足球课奔跑的汗水、绘画课画画的专注小手。编辑公众号时,这些画面总让我想起孩子们仰起的小脸和明亮的眼睛。
几天后,我们走进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检察院。。跟着检察官助理,我们从红色革命故事,看到古老的“子产铸刑书”石刻,又看现代司法体系的建立。墙上展示着像“于欢案”这样引发讨论的案件,我才明白,法律在现实中是这样平衡法理与人情的。看到优秀校友高化增检察官的事迹介绍,心里感觉特别亲切,也默默想着要成为这样专业的人。
第四检察部的检察官助理给我们做了《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与工作实务》的讲座。以前课本上抽象的概念,被她讲活了——怎么调查污染、怎么发检察建议、怎么在法庭上为公共利益发声。队长和队员们问了很多问题,关于公益诉讼的边界、保护乡村孩子的难题,还有我们法学生未来的路。检察官的回答既实在又深刻,我飞快地记着笔记。
在检察院里,我继续用镜头记录:法治隧道幽蓝的光、检察官讲解时专注的神情、队友们认真听讲的样子。整理这些照片和文字时,店子镇课堂的童声笑语和检察院的庄重氛围在我脑海里交织。我忽然懂了“律行逐光”的意义:我们带着知识走进乡村,是“行”;,“逐”,逐的是我们心中的光。无论是站在讲台带孩子们游戏,还是在检察院聆听守护正义的故事,都让我觉得自己离“法律人”更近了一步。
这趟为期十天的枣庄之行,店子镇孩子们的笑脸和检察院的检徽,都深深印在了我心里。它们像一颗种子悄悄种下,我会带着这份体验继续努力,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真正成为那束照亮他人的光。
律行逐光,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