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文学院 周瑾】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03

假期的序幕刚拉开,我便和队友们一同踏上了前往支教地的路。车轮碾过一路风光,最终停在了济宁市汶上县苑庄镇东演马村——这个承载着我们期待与憧憬的地方。一开始总觉得支教是“去给予”,带着对乡村教育的想象,列了满满当当的教学计划,甚至幻想过自己能快速改变些什么。但心里也打鼓:孩子们会不会不喜欢我?方言不通怎么办?简陋的条件能适应吗?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拉扯”,其实是最初的清醒——原来支教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需要先放下预设,做好“被接纳”的准备。刚到的时候,最明显的感受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比如准备的趣味绘本,孩子们可能更在意内容讲的是什么,而我却把知识偏向于绘本主题和意义。

慢慢明白,支教的第一步不是“教什么”,而是“懂他们”:知道哪个孩子因为家里忙总迟到,哪个孩子内向但画画特别好,哪个孩子用调皮掩饰不自信。当放下“老师”的架子,和他们一起在操场追跑、分享零食,课堂才真正有了温度。这时候才懂,“融入”比“教授”更重要,真诚的连接是所有教育的前提。

教了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单纯的知识传递很有限,更有意义的是悄悄埋下一些“种子”。比如带他们读绘本,不是为了让他们立刻爱上文学,而是让他们知道“书里有更大的世界”。但也会遇到挫败:队友讲了很多遍的题还是有人不懂,想引导他们表达却总得不到回应。但某天突然发现,那个总低着头的孩子,害羞的塞给你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你讲的真好,我都听懂了”;调皮的男孩会在你搬桌子时主动上前搭把手——原来教育的效果,从来不在“立竿见影”,而在这些细微的、慢慢发芽的瞬间。

在一些角落,教育的缺失像一道无形的墙,隔开了孩子们与更广阔的世界。他们眼里有对知识的好奇,却可能因师资匮乏而得不到系统引导;他们心里藏着对未来的想象,却可能因信息闭塞而不知如何抵达。更令人心疼的是,那些被忽略的情感教育——没人教他们如何表达困惑,如何处理失落,如何在困顿中保持希望。

教育的缺失从不是简单的“没学够知识”,而是让许多本可绽放的可能性,在萌芽时就少了一束光。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成为那束微光,让他们知道:世界很大,他们值得被看见,值得拥有向上生长的力量。

  • 附件【图片3.png】已下载
  • 附件【图片2.png】已下载
  • 附件【图片4.png】已下载
  • 附件【图片1.pn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