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梦田花房团队成员两路并行,在共青学校夏令营和藤花峪村夏令营都给孩子们带来了精彩课程。
在共青学校夏令营,梦田花房团队的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生命科学课,以“认识海洋生物,守护蔚蓝家园”为主题,从科学认知出发,带着孩子们系统了解海洋生态的奥秘与危机。课程由志愿者张晨姿同学主讲,王丽颖、马雨欣同学负责组织纪律,课程分工明确,进行环节有条不紊。

短片播放完毕,张晨姿同学指着屏幕上的图片逐一讲解:“海豚,时速可达60公里,通过超声波定位猎物,更因救助落水者被称为‘海洋救生员’……”孩子们专注地听着,偶尔举手提问:“老师,海星的眼睛能看清颜色吗?”“锤头鲨的‘锤子头’会影响游泳速度吗?”志愿者用严谨的语言一一解答,将趣味知识与科学原理结合。
当画面切换到海洋污染现场,塑料垃圾缠绕的海龟、误食废弃物的海鸟、被油污覆盖的海面……孩子们的表情渐渐凝重。数据图表说明:“全球每年约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至少100万海洋生物因此死亡。”她停顿片刻,看向孩子们:“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正在消失的生命。”
互动环节中,孩子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喧闹。“我们可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垃圾分类能避免垃圾流入海洋。”“还要告诉身边人保护海洋的重要性。”稚嫩的声音里透着认真,每一条建议都透露着他们保护海洋的决心。
最后的手工环节,孩子们用贝壳和彩纸制作贝壳画。展示时,孩子们举着贝壳画围过来,小脸上带着期待。“老师你看,这是我做的海豚!”,贝壳拼的海豚正跃出浪花。
有人的画上贴满碎贝壳,像星星撒在海里;还有人特意留了块空白,说要“给海洋留一片干净的地方”。志愿者接过画,一张张铺开,阳光照在贝壳上闪闪发亮,孩子们凑在一起比着谁的创意妙,笑声里满是藏不住的骄傲。

课程结束时,志愿者总结道:“认识海洋生物,不仅是了解它们的特征,更要明白人类与海洋的共生关系。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孩子们齐声回应:“我们会记住的。”此刻,课堂里的安静不再是拘谨,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在悄然生长。
在藤花峪村夏令营,梦田花房团队的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创作课。课程由志愿者孔文跃同学主讲,刘海旭、孔凡雪、刘艾佳、李阳、马成凯同学负责组织纪律和协助同学们做手工,大家分工明确,整个课程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
课程伊始,孔文跃同学借助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向孩子们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纸杯、快递纸箱等物品。他向孩子们提问:“同学们知道制作这些物品的原材料是什么吗?”随后,他展示了森林被砍伐、木材被运往工厂加工成纸杯和纸箱的图片,孩子们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接着,他又抛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它们最终的归处是什么吗?”伴随着图片上堆积如山的垃圾,孩子们深刻地认识到过度使用一次性纸杯和过度包装的快递纸箱,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孔文跃进一步讲解道,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用品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然而对能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让自然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展示了因环境破坏而失去家园的小动物们的图片,比如在融化的冰山上无处可去的北极熊,还有在干旱土地上艰难生存的其他动物。孩子们的脸上流露出心疼的神情。孔文跃告诉大家,小动物们和我们人类一样,都生活在自然之中,它们的生存环境持续遭到破坏,食物短缺、失去庇护,种族数量不断减少,甚至面临灭亡的危险。
最后,孔文跃呼吁大家:“重复使用、变废为宝,合理利用们生活中的资源,才能够减少我们对自然的索取,让环境保护更加顺利。自然的保护需要每一位同学的努力,保护了动物们的‘家’,我们的生活才不会孤单,自然才会更美丽。”他还向孩子们提问:“废弃的水瓶、空纸箱这些物品真的只能当作垃圾丢掉吗?关于重新利用,同学们有什么好的主意呢?”引发了孩子们的深入思考。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几位志愿者全程维持课堂秩序,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讨论,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树立了环保意识,为后续的手工创作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此后孔文跃以“生活中的废品变身”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展示,讲解了如何将废弃的纸杯、纸箱等物品改造成有趣的手工制品。“大家看,这个用旧纸杯做的小花篮,是不是很可爱?我们生活中很多看似没用的东西,只要动动脑筋、动动手,就能变成宝贝。”他展示着精美的手工图片,孩子们的目光瞬间被吸引,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互动回答环节中,孩子们踊跃举手,分享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每一个回答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手工制作环节。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喜欢的材料开始创作。

有的孩子用彩色卡纸和纸杯制作出了可爱的小动物,有的孩子用纸箱和彩笔设计出了独特的小房子,还有的孩子发挥创意,做出了令人惊喜的小饰品。孩子们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创作中体验到了手工制作的乐趣,也加深了对变废为宝的理解。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孩子们认真投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