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近日,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滨”河“济”千秋社会实践队踏上了一场跨越济南、滨州两地的调研之旅,实践队员以脚步丈量黄河两岸,以行动传承劳模精神,以青年视角记录科技治黄的生动实践。
活动伊始,实践队分别走进前往山东省方志馆和济南市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通过馆内实物展示和文字介绍,实践队对黄河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通过参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专题展览,实践队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历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深刻领悟到科技进步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实践队走进滨州黄河楼,在指引牌的引导下步入“黄河明珠 智者智城”主题展区,探寻滨州的治黄历史与治黄智慧。队员们专注研读黄河文化脉络,细致端详每一件展品,不仅对黄河的地理风貌有了更鲜活的直观认知,更深刻体悟到中华民族在与黄河数千年共生共荣中淬炼出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从远古黄河文明的遗迹珍存,到当代治黄工程的卓越成就,每一层展厅都是一部厚重的立体史书,承载着黄河流域的沧桑记忆与奋进足迹。
实践队走进济南黄河河务局。在黄河河务局负责人的讲解下,队员们在黄河展览馆开启了治黄历史的回溯之旅。老照片里,当年人工筑堤的号子像从过去传来;玻璃柜里,从夯土工具到智能监测设备的变化,诉说着治黄技术的升级转变;展览框里,黄河沿岸的治理成果无不彰显科技力量。
实践队奔赴滨城黄河河务局,通过与一线治黄工程师交流学习,深入探寻数字技术赋能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无人机飞行大队大队长吴建飞演示了监控视频,实时传回河道监测画面并且在大屏幕上清晰呈现。北镇管理段段长李栋站结合护坡工程细心为实践队讲解导流设计原理。“1493”治河体系的详细阐释、低空经济技术的创新应用、数字孪生黄河的实景演示……队员们沉浸式体验到科技治黄的前沿成果,也深切体会到,正是这样一代代治黄人的坚守与传承,才让黄河从“忧患之河”逐步蜕变为滋养万物的“幸福之河”。
实践队分别抵达济南市泉城路街道芙蓉街社区和滨州市滨城区彭李街道为民社区,开展社区宣讲。结合黄河主题宣传片,队员们依次为居民讲解黄河文化概况、黄河治理技术变革、典型治黄故事及防诈骗常识。在互动环节,实践队为居民展示了以弘扬劳模精神为主题的话剧表演;在“我为黄河献一策”活动里,居民们踊跃建言献策。通过互动交流,实践队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凝聚起守护黄河、崇尚劳模、防范诈骗的社区共识。
此外,实践队走进涡阳县王大楼中学,为当地小学生带来了一场以黄河为主题的趣味宣传活动。实践队员们一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黄河的地理形态,一边示范如何用粘土塑造河道、河滩,帮助孩子们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与河道构造。在“我对黄河说句话”环节,孩子们一张张写满到彩色便利贴贴在卷轴上,并汇成一片“心声墙”。在绘画环节,孩子们拿起画笔,在画纸上尽情挥洒创意,表达心中所想。
从博物馆触摸治黄历史的温度,到河务局见证科技治黄的力量;从社区宣讲中播撒生态保护理念的种子,到校园互动里点亮孩子们的环保童心,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济南、滨州的沿黄土地,更是新时代青年对母亲河的责任与担当。“滨”河“济”千秋实践队将利用实践成果,践行青春力量,续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守护黄河的暖流始终奔涌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