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法学院 徐瑛璐】 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法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7-27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AI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新工具。本次社会实践,我们以AI防诈路径探究为主题,深入探索科技与AI犯罪的前沿领域,通过调研、宣传与创新实践,深刻体会到AI技术“双刃剑”下的社会责任与青年担当。

在公安局实习期间,我们接触到AI技术在反诈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可疑交易、利用语音合成技术模拟诈骗话术进行反制、借助图像识别拦截虚假人脸验证……这些技术手段让我震撼于科技的力量,也意识到防诈工作已从传统的“事后追查”转向“事前预防”。然而,技术并非万能。在与民警交流中,我们了解到AI诈骗手段迭代极快,如伪造语音视频、AI换脸勒索等新型犯罪形式,对反诈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让我深刻感悟到:防诈不仅是技术对抗,更是人与技术的协同——唯有不断更新知识、提升公众认知,才能构筑反诈双重防线。  

在社区和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人对“AI诈骗”的认知仍停留在“陌生来电”阶段,对AI合成的逼真诈骗手段缺乏警惕。一位老人甚至认为:“只要不接外地电话就安全。”在莱山万象汇的宣传活动中,我们通过播放AI换脸诈骗案例视频,让游客亲眼见证“亲人声音”如何被伪造,许多人当场惊呼“防不胜防”。这种直观的冲击让我意识到,反诈宣传必须“与时俱进”——用科技揭露科技陷阱,用案例唤醒防范意识。我们设计的互动问答环节,结合AI诈骗常见话术,让群众在参与中掌握“核实身份”“多重验证”等实用技巧,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在鲁东大学的宣讲活动中,有同学提问:“如果AI技术能被用来诈骗,我们学习它是否在助长犯罪?”这引发了我们团队的深思。最终,我们以“技术向善”为主题展开讨论:AI如同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使用。我们鼓励青年将技术能力投入反诈算法开发、安全工具设计等正向领域,为独居老人开发AI语音鉴伪软件,或参与反诈项目。这种化技术焦虑为行动力的转变,让我感受到青年在数字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价值——不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应成为安全的守护者。  

最后,防诈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减少案件数字,更在于唤醒每个普通人的防诈意识。AI与诈骗的攻防战或许永无止境,但只要我们坚持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持续推动全民反诈生态的形成,终能提高全社会的反诈能力。我愿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继续探索技术向善的路径,让AI真正成为护佑民生安全的盾牌,而非犯罪滋生的温床。

  • 附件【徐瑛璐(1).pn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