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法学院 刘欣梦】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法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7-27

2025年7月,我们团队深入烟台市芝罘区黄务街道华西、东珠、珠岩、嘉瑞等多个地方,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乡村智能养老社会实践调查。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研和政府座谈,我们触摸到老龄化浪潮下乡村养老的真实图景,也深刻体会到科技赋能养老的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阻力。

调查中,大约80%的老人已迈入75岁以上的高龄门槛,70%更是与子女分居。我们也发现了当老人们提起政策保障的养老保险与各类补贴(覆盖了“大部分”养老资金来源)时,眼里总会泛起光。东珠社区的一位爷爷说到:"逢年过节政府还会发放节日补贴,政府没忘了我们。"但政策的落地仍有提升空间:高血压等慢性病在乡村老人中占比超50%,老人们最迫切的诉求是期盼定期上门的专业医疗随访普惠乡间——“希望定期有医生过来帮大家看看”。这朴素的愿望,直指乡村医养结合资源下沉的核心痛点,也是老年人养老最希望解决的健康问题。这让我们意识到,"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比政策条文更重要——定期上门的医生、手把手教用设备的志愿者、针对困难老人的一对一帮扶,这些"笨办法"反而更有效。

近些年来在养老方面兴起的所谓“数字赋能”的图景,在此遭遇了现实的打击:智能手机与传统功能机各占半壁江山,而健康辅助类智能设备几乎踪迹难觅。更令人忧心的是,即便家中备有高血压测量仪等基础设备,操作困难也让它们沦为摆设。技术鸿沟、设备资金投入极少和社会行动缓慢让本应成为“千里眼”的智能守护黯然失色,健康管理的链条始终无法完美连接。

访问时我们深入调查老年人内心需求深处,发现65%的老人对“家”有着磐石般的坚守,那是他们精神根系所在之地。当然也有15%老人认为养老院可以是其不能自理后的归所,20%认为养老院是一个对老年人生活很方便的地方,很乐意去养老院。同时,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实际上大多数老人的生活过得还是不错的,只有一部分老人真正地面临生活和健康的难题。这让我们意识到“精准滴灌”式的帮扶不可或缺,需识别出脆弱、实际真正需要帮助的个体,提供定制化帮扶养老。

此次收集的无数问卷绝非纸上冰冷的数字,它让我深刻体认,真正的智能养老绝非冰冷设备的堆砌。它需要“有温度的技术适配”——开发真正适老、易用的智能辅具,弥合数字鸿沟。实践结束时,我们整理出一份建议清单:给社区配备"科技助老员",每周固定时间教老人用智能设备;推动基础医疗与健康管理定期进村入户,让关怀触手可及对困难老人建立"一人一档"帮扶机制,把政策和服务送到床边。这些想法或许微小,但正如东珠社区王书记所说:"老人要的不是智能,是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念着。"

这场深入乡土的实践,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智能养老在现实面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绝不是数个日月就能完成的事,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战斗的难题。只有政府、社会和家庭一起经过日累月积的努力,才能逐步完善智能养老的问题,才能逐渐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困难,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图景在乡土大地上真正扎根、抽枝、繁盛不息。

  • 附件【刘欣梦4.jpg】已下载
  • 附件【刘欣梦1.jpg】已下载
  • 附件【刘欣梦2.jpg】已下载
  • 附件【刘欣梦3.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