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李佳一】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团委发布时间:2025-07-26

当载着我们的大巴车缓缓驶入费东乡的乡道,晨曦正为远处的山峦勾勒出柔和的轮廓。车窗外的景象,是连绵的绿野,错落的村舍,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泥土和青草混合的气息,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又带着几分朴素的宁静。我们这些来自城市的年轻人,眼神里充满了期待与些许的局促,心中默念着“费东乡”,这个即将与我们度过一段难忘时光的地方,终于真实地展现在眼前。

抵达乡政府指定的临时驻地后,短暂的休整并未能完全平复我们激动的心情。很快,我们就被召集起来,准备前往村委会,这是我们实践活动的“第一课”,也是一切正式开始的标志。在一位热心的乡干部带领下,我们沿着一条略显颠簸的土路,步行前往村口那座看起来有些年代感的村委会小楼。路上,遇到几位赶着牛羊或扛着农具的村民,他们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这群“外来客”,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简单的问候声在乡间回荡,让人心头一暖。

村委会的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几棵老槐树提供了惬意的阴凉。我们被引到了一间相对宽敞的办公室里,这里便是今天我们对接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办公室里已经坐了几位村委会的成员,有经验丰富的老支书,有看起来干练的中年妇女主任,还有几位年轻的村干部。他们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端上刚沏好的茶水,茶香氤氲,驱散了旅途的疲惫。

对接会正式开始了。老支书首先发言,他的声音洪亮而带着浓浓的乡音,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费东乡的基本情况:有多少户人家,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什么(比如种植、养殖或外出务工),村里目前面临的一些发展难题,比如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年轻人外流、特色农产品销路不畅等等。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字字句句都透露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发展的渴望。妇女主任则补充了一些关于村民生活、风俗习惯的细节,提醒我们要注意的事项,比如村里的作息时间、节庆活动等等。她的话语温柔而细致,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轮到我们介绍时,大家稍微有些紧张,努力组织着语言,表达我们此行的目的——希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能为费东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无论是通过调研了解需求,还是利用所学知识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简要介绍了一下团队的专业背景和初步的想法,比如是否可以围绕农产品电商、乡村文化建设、留守儿童教育等方面开展一些小项目。

交流是双向的。在认真听取我们的想法后,村委会的成员们也纷纷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他们指出了我们一些想法可能存在的困难,比如网络覆盖问题、村民接受程度问题,但也对我们的某些创意表示了兴趣,并提出了更接地气的实施路径。比如,对于农产品电商的想法,他们建议我们可以先从帮助村里几户有特色产品的家庭做线上推广试点开始。整个对接过程,气氛热烈而融洽,既有观念的碰撞,也有情感的交流。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开始真正融入这个集体,思考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会议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结束时,太阳已经高悬头顶。村委会的成员们把我们送出办公室,临别时,老支书再次叮嘱我们,“乡里乡亲的,就当自己家一样,有什么想法、什么困难,随时来跟村委会说。”这句简单的话,让我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离开村委会,回望着那座普通却充满温度的小楼,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更加清晰了: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将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要真正扎下根来,去了解这片土地,去走近这些淳朴的人们,去尝试用我们的青春和智慧,为费东乡的明天添砖加瓦。这一天,虽然只是抵达和对接,却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我们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实践活动的序幕,就这样在对接的真诚与期待中,缓缓拉开。



  • 附件【2.jpg.jpg】已下载
  • 附件【3.jpg.jpg】已下载
  • 附件【4.jpg.jpg】已下载
  • 附件【1.jpg.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