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周津】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团委发布时间:2025-07-26

今天,当我最后一次擦拭完茶话室的红木桌,看着夕阳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洒在整齐排列的座椅上时,掌心残留的抹布纹路与额角未干的汗珠,突然让我对“乡村振兴”这四个字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它或许不在宏大的蓝图里,而藏在社区茶话室的一杯热茶里,在谈心室书架上一本被翻旧的书里,在我们弯腰擦拭桌腿时,居民递来的那句“小心点”里。

作为烟台大学物电学院乡村振兴实践队的一员,出发前我总觉得“乡村振兴”该是走向田野、走进乡村,做些“硬核”的技术支援或产业规划。直到今天走进社区的茶话室与谈心室,握着抹布一遍遍擦拭桌面的茶渍时,才突然明白:振兴的底色,从来都离不开对人的关怀,而公共空间的温度,正是民生冷暖最直接的镜子。

茶话室里的那张红木桌,成了我今天最深刻的记忆载体。擦到桌面一道浅浅的划痕时,守着棋摊的李大爷突然开口:“这是去年重阳节,孩子们来写春联时,毛笔掉在桌上划的。”他指着桌面的每一处印记,像介绍老朋友般讲述:这片水渍是暴雨天大家抢救社区档案时洒的,那个圆形印子是张阿姨带来的生日蛋糕留下的……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桌椅,早已被居民的生活轨迹刻满了故事。我们擦去的不仅是灰尘,更是在擦亮这些被时光珍藏的温暖瞬间。当有位阿姨看到我们清理墙角的蛛网,感慨“以前总觉得清洁工来打扫是应该的”时,我突然意识到:劳动的意义从来不止于改变环境,更在于让更多人体会到“维护”的分量——就像乡村振兴需要有人种好每一寸田,社区的温暖也需要有人擦净每一张桌。

转至谈心室时,阳光透过纱窗落在书架上,我在整理书籍时发现一本《傅雷家书》的扉页上,有行娟秀的字迹:“送给社区的孩子们,愿你们懂得爱与被爱。”翻到最后一页,夹着一张泛黄的便签,是社区网格员写的:“2023年冬,小王同学在这里读完这本书,说想给在外打工的爸爸写封信。”那一刻,指尖抚过纸张的温度,让我突然懂了“谈心室”三个字的重量。我们摆正歪斜的相框、抚平沙发上的褶皱、给蔫了的绿萝浇上水,看似在整理空间,实则是在维护一个能让人心安的“情绪港湾”。社区工作人员说:“有时候居民来这儿,哪怕不说话,坐在干净的沙发上发会儿呆,心情也会好很多。”这让我想起课本里“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话,原来“铸魂”不必喊口号,把谈心室的每一个角落打理得妥帖,就是在为居民的心灵筑巢。

劳动中的协作也让我感触颇深。起初擦桌子时,有同学用力过猛差点碰倒茶杯,立刻有人提醒“轻一点”;整理书架时,有人负责按类别分书,有人负责擦灰,有人负责摆齐,原本琐碎的活儿在配合中变得顺畅。就像社区的运转,网格员、清洁工、志愿者、居民,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补位,才让这个“大家庭”暖意融融。这让我想到我们物电学院常说的“协同创新”,原来无论是搞科研还是做服务,核心都是“各尽所能,相互支撑”——乡村振兴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合力吗?

傍晚离开时,茶话室里已经坐满了聊天的居民,有人摸着锃亮的桌面说“今天的茶喝着都更香”;谈心室的沙发上,有位老人正捧着我们整理好的书看得入神。这些细碎的反馈,比任何奖状都让我觉得踏实。

其实今天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不过是擦了几十张桌子,摆了几十把椅子。但正是这些重复的动作,让我触摸到了社区最真实的脉搏——乡村振兴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它就藏在我们为居民做的每一件小事里。作为学物理的学生,我们习惯了用公式计算力的大小,而今天我学会了另一种“计算”:用掌心的温度,丈量民生的温度;用俯身的姿态,贴近土地的脉搏。

明天的实践还在继续,但我知道,今天擦过的桌椅、整理过的书架,已经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未来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了,最动人的“振兴”,永远是让每个普通人在自己熟悉的空间里,活得舒心、笑得安心。

  • 附件【2.jpg】已下载
  • 附件【3.jpg】已下载
  • 附件【1.jpg】已下载
  • 附件【4.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