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最新动态 物电学院】学习革命历史,延续红色基因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团委发布时间:2025-07-26

  昨日的胶东革命纪念馆之行,以实物与史料为媒介,完成了一次对革命历史的沉浸式触摸。那些锈蚀的枪械、补丁摞补丁的布衣,以及名录墙上按序排列的年轻生命,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拆解为具象的个体记忆,在我们心中沉淀为沉甸甸的精神印记。在我们离馆时,一个共识逐渐清晰:历史的铭记不应止于个体感知,更需转化为主动的传承。

712日,我们置身胶东革命纪念馆的展陈空间,身份的转换带来了全新的认知维度。从单纯的观瞻者变为协助者,意味着要将碎片化的历史感知转化为系统性的叙事传递,在与参观者的互动中,完成对革命记忆的二次诠释。

f001dea2fcb12c5537b812d828e6710f

  协助工作人员整理史料时,发现那些标注着“捐赠者:某村村民后代”的实物,远比规整的展品标签更具张力。一件打满补丁的军大衣,衬里残留着几处暗红渍痕,工作人员说这是当年伤员的血渍,经家属辨认后捐赠——这类未经刻意修饰的细节,恰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我们的工作,便是将这些藏在展品背后的“生命印记”,从档案里打捞出来,融入讲解的脉络。

33fae7f49c43b93ac97d3fcbe7a4a93f b80048c563752219ba76975bc863fb1a

面对不同群体的参观者,叙事的重心需要微妙调整。对青少年,侧重“同龄人的选择”:19岁烈士的钢笔与当代学生的文具并置解读,在代际对照中凸显信仰的重量;对长者,则倾听他们携带的集体记忆,再将其与馆内史料互证——有位老兵提及某次战斗的细节,恰好填补了展板文字的空白,这种“双向补充”让历史叙事更趋完整。

协助维持秩序的间隙,常能观察到沉默的共鸣。在烈士名录墙前,有人用手机拍下某行名字,有人对着生卒年月长久伫立,无需言语,那些凝结着青春与热血的字符,已完成了精神的传递。我们能做的,便是守护这份静默的交流,让每个驻足者都能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

当闭馆的灯光渐次亮起,展柜里的物件重新归于寂静。这场值守与其说是“协助”,不如说是一场精神的衔接:工作人员用经年累月的沉淀搭建起历史框架,我们则以年轻的视角为其注入新的解读可能。在这样的双向互动中,革命记忆不再是静止的展品,而成为流动的精神养分,在传递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