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吴成成】 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7-21

在杨子荣纪念馆,触摸英雄的温度 站在杨子荣纪念馆的台阶上,山风掠过耳畔,恍惚间竟像是林海雪原的风声穿越了时空。为期两天的实践活动结束了,但那些被历史珍藏的细节,仍在心底缓缓铺展。

展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带着时光的重量。那顶磨得发亮的狗皮帽,边缘还留着风雪侵蚀的痕迹,讲解员说这是杨子荣在零下四十度的山林里潜伏时戴过的。隔着展柜的玻璃望去,帽檐下仿佛还能看见那双锐利的眼睛——既藏着侦察兵的机警,又带着庄稼人的质朴。旁边陈列的半截桦木烟斗,烟嘴被摩挲得光滑,据说他在审讯俘虏时总爱叼着它,看似漫不经心,却能从对方的只言片语里捕捉破绽。这些课本里从未提及的细节,让"英雄"二字褪去了抽象的光环,变得可感可触。

最难忘的是在复原场景前的驻足。"智擒座山雕"的蜡像群里,杨子荣穿着缴获的匪装,袖口故意挽起露出里面的军装纽扣——这是他与战友约定的暗号。他微微前倾的身体、看似随意搭在桌沿的手,甚至嘴角那抹若有若无的笑,都藏着千钧一发的智慧。讲解员说,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里,他仅凭三句黑话就识破了对方的试探,那份镇定不是天生的勇敢,而是无数次生死考验炼就的底气。

在纪念馆的档案查阅室,队员们见到了更具体的英雄侧影。泛黄的《林海雪原剿匪纪实》里,记载着杨子荣自创的"雪地跟踪法":通过脚印的深浅判断负重,从雪粒的飞溅方向识别行进速度。旁边一页贴着他手绘的简易地图,用红蓝铅笔标注着匪帮据点与村民藏身的山洞,线条潦草却精准,边缘还写着几行小字:"此处有暗哨,需沿石缝绕行"。这些带着体温的记录,让我们看见英雄不仅有过人的胆识,更有细致如发的心思。

离开时,夕阳正为纪念馆的剪影镀上金边。回望那尊杨子荣跃马扬鞭的雕像,忽然觉得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故事留在展馆的文物里,留在泛黄的档案里,更该留在我们这代人的心里。或许不用刻意铭记,只要在面对选择时,能想起曾有这样一群人,为了信念坚定前行,便已足够。 归途中,队员们翻看着实践手册里的记录,那些随手勾画的笔记、拍下的文物照片,都成了沉甸甸的收获。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纪念——让英雄的故事,在我们的叙述里继续流传,在前行的脚步里始终鲜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