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时间脉络,“薪火传承实践队”的红色足迹串联起胶东大地上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记忆,每一处都镌刻着时代的烙印。
烟台山的胶东革命纪念馆,铺开了胶东人民早期抗争的壮阔画卷。在中共胶东区委的引领下,烟台人民以多元方式投身斗争:工人罢工掀起反抗浪潮,农民起义点燃乡土烽火,地下情报网如毛细血管般渗透敌营,妇女们则在后方筑起坚实的后勤防线。农民李大叔深夜穿越封锁线送情报的故事,正是全民抗战的缩影——平凡者以忠诚与智慧托举使命,妇女们备送物资的身影则诠释了“后方亦是战场”。这一时期,中共胶东区委凭借“以人民为中心”的决策,团结各方力量,让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奠定了胶东革命的群众根基与领导核心。
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聚焦抗战关键阶段的浴血奋战。青灰色墙体上“胶东烽火”四字,开启了1941年前后的战斗记忆:磨破的牛皮腰带上“保家卫国”的刻痕,与“煮皮带充饥”的记载呼应,见证着战士翻越牙山的坚毅;土陶碗里的干枯野菜,映照出反投降战役中许世友将军指挥下的艰苦卓绝。“马石山十勇士”的实景复原中,战士们用体温守护老乡孩子的画面,定格了军民生死与共的瞬间。而“地下交通站”的玉米秸密码、衣襟地图,更展现了绝境中迸发的斗争智慧。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胶东军区部队在战火中成长、歼敌两万余的辉煌战史。
杨子荣纪念馆则将目光投向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群像。零下四十度林海雪原的记忆,凝结在那顶磨亮的狗皮帽与半截桦木烟斗上。“智擒座山雕”的场景里,挽起的袖口露出军装纽扣的暗号,嘴角若有若无的微笑,还原了英雄在生死较量中的从容。档案中“雪地跟踪法”的记载与手绘地图上的红蓝标注,让我们看见英雄不仅有胆识,更有细致如发的心思。这些细节剥离了“英雄”的抽象光环,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战士在时代洪流中的温度与力量。
从烟台山的全民觉醒,到胶东军区的浴血奋战,再到杨子荣式英雄的挺身而出,三地实践串联起胶东革命从萌芽到壮大、从群体抗争到个体闪光的历史脉络。队员们在文物与场景中读懂:今日的安宁,是无数人以忠诚、坚韧与智慧铺就的道路;而传承这份精神,便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