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7月15日,烟台大学“青韵拾遗”实践队赴德州市宁津县开展非遗文化专题调研,以青春实践探寻非遗传承脉络,为传统文化保护贡献青年力量。
在宁津蟋蟀文博馆,实践队成员首先聚焦当地特色非遗——斗蟋风俗。馆内“中华蟋蟀第一县”的牌匾庄重醒目,队员们通过研读文献记载、观摩图片展览及书画作品,系统梳理宁津蟋蟀文化的历史渊源。期间,在宁津县文化和旅游局的协助下,实践队专访了宁津斗蟋风俗市级非遗传承人李海涛。据其介绍,宁津蟋蟀文化历经千年传承,作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蟋蟀因兼具南北方品种特质、斗性顽强而享誉全国,成为斗蟋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根基。从1991年首届蟋蟀文化节成功举办,到2009年荣获“中华蟋蟀第一县”称号,再到2013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践队在交流中厘清了这一非遗项目的清晰传承脉络,通过沉浸式调研深化了对非遗传承规律的认知,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与艺术魅力。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宁津杂技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实践队调研的核心内容之一。队员们先后走访宁津杂技艺术学校与杂技团,与非遗传承人、专业教师、青年学员及演员开展多维度交流。在杂技艺术学校,队员们现场观摩吊环、顶碗等传统技艺教学场景,详细了解青少年杂技人才“传统技艺+现代教育”的培养模式,就传统杂技技艺与现代教育体系的融合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此次宁津非遗调研之行,实践队以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形式,系统挖掘了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下一步,团队将持续整理调研成果,通过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等方式讲好非遗故事,让青春力量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