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烟台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筑梦新程实践队的志愿者们再次来到宏福园小区,开展社区环境清洁志愿服务。大家带着工具分散在小区各处,用双手清理卫生死角,用行动守护社区的整洁,为共建文明家园添砖加瓦。
平日里习惯了在校园里专注学业,很少有机会深入社区参与公益劳动。这次走进宏福园小区的清洁活动,让我对“责任”有了更真切的感悟——原来维护身边的环境,也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担当。
集合时,小区里的景象让我印象深刻:晨练的居民在步道上散步,老人带着孩子在凉亭里聊天,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草坪上,一派温馨的景象。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花丛中藏着被丢弃的零食袋,垃圾桶旁散落着未扎紧的废纸,这些细节像小污点一样,影响着社区的美感。
我们按区域分工,我和另外三位同学负责清理小区的健身区和周边花坛。原以为只是简单的拾捡,实际操作起来却不轻松:健身器材的缝隙里卡着烟蒂,需要用夹子一点点抠出来;花坛深处的塑料瓶被藤蔓缠绕,得小心拨开枝叶才能取出。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时,看着手里渐渐装满的垃圾袋,心里却有种踏实的满足感,仿佛在为社区的“颜值”做减法。
清理过程中,一位带着孙女玩耍的阿姨主动走过来,递给我们几瓶矿泉水:“天气热,孩子们歇会儿再干吧,你们这活儿干得真接地气!”阿姨的话像一阵凉风,吹散了疲惫。更让我触动的是,小女孩看到我们捡垃圾,主动把手里的糖纸扔进了我们的垃圾袋,还奶声奶气地说:“老师教过,垃圾要丢进垃圾桶。”原来,我们的行动正在悄悄影响着身边的人,尤其是孩子们。
这次活动让我明白,社区环境的维护从来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习惯。就像小区里的保洁阿姨说的:“每天都有人扔,每天就得有人捡,慢慢大家养成习惯了,垃圾自然就少了。”我们今天的清理,不仅是为了眼前的整洁,更是在传递一种“不乱扔垃圾”的共识。
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面对散落的垃圾,有人负责用夹子夹取,有人专门整理分类垃圾袋,有人及时将装满的垃圾送到回收站,大家配合默契,原本计划两小时的任务提前完成。这种分工明确又互相补位的氛围,让我明白:一群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再琐碎的事情也能高效完成。
通过这次实践,我收获的不仅是劳动后的畅快,更是对“微小行动”价值的认可。捡起一片垃圾看似简单,却能带动更多人关注环境;一次小小的志愿服务,或许能在社区里种下文明的种子。
未来,我希望能带着这份体验继续参与公益活动。无论是随手捡起路边的垃圾,还是提醒身边人做好垃圾分类,这些小事都值得坚持。我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社区环境付出行动,我们生活的地方一定会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