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基层风采
首页 >> 基层风采 >> 正文

【最新动态 机电学院】让“风筝”飞向世界

来源: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3-08-02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23年7月3号,为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号召,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的机221-4班的李晨阳,康涛,王俊橙,王永顺和机221-5班的李政组成了“小星星”实践活动团队,到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的杨家埠文化大观园,进行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潍坊作为世界风筝之都,本次活动旨了解风筝的历史和学习扎制技艺,让同学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杨家埠风筝起源于明代初期。洪武二年( 1369年),杨氏家族始祖杨伯达由四川迁潍之初,生活窘迫,立业维艰。为生存计,杨伯达利用自己到手的技艺, 采集田间的秫秸,河边的河边的苇草,用秫秸杆和苇杆作骨架,利用毛边纸糊面,以精湛的手绘技巧画图样,便开始了风筝扎制,做起了风筝生意。











他扎制最早的风筝是“草鸢”、“八卦” 、“七星” 和“筛子"。杨氏先人又精于年画绘制。年画的余料,如纸头,颜料,随手拈来,糊绘风筝得心应手。风筝飞到天上飘然如仙,远近能观,甚得民众喜爱,这就是杨家埠风筝的起源根基和初步开端。到了清代,杨家埠风筝与年画、扇子一样,成为杨家埠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清朝乾隆年间,民间逐渐形成了以杨家埠为中心的风筝生产集中群,杨家埠风筝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之后,杨家埠艺人又别出心裁地设计、创作了“创新”风筝。到清朝中叶,杨家埠风筝已形成了自己“硬翅风筝为主,长串蜈蚣为最,软翅鱼虫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风筝体系,巍然屹立于中化民族民间艺术之林。

杨家埠风筝表现的是民俗、民风、 民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生活色彩。它在动静统一、物我统一 形神兼备三个方面,逐步发展成为一魅力,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艺术特点。

一、 画面鲜明,源于年画。杨家埠风筝将木版年画描绘到风筝上,远看是风筝,近看是年画;放到天上是风筝,挂在墙上是年画。具有特定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用木版印出线稿和大色块,在贴糊到风筝上以后,再手工绘制细部,加金点银,随意发挥,使其形象逼真细腻。

二、突出主题,以形传神。杨家埠风筝充分体现了年画的艺术特点。构图饱满完整,装饰性强;线条简练,挺拔流畅。如“蜻蜓”风筝,将硬翅改为软翅,由双层软翅结合而成,第一层翅膀比第二层翅膀长,使写真与夸张有机结合。

三、色彩浓重,对比强烈。杨家埠风筝的绘画,运用木版年画的夸张、简洁的手绘技巧,色彩浓重,对比强烈;气韵生动,鲜艳明快,具有远视效果。吸收手绘年画渲染、层涂的敷彩技巧。给人以层次厚重和浑朴的美感。

四、造型大方,形象美观。杨家埠风筝造型优美大方、形象生动。人物风筝的造型,采用木版年画手法,寥寥数笔,跃然纸上,形象逼真。如“天女散花”风筝,两翅伸展,形同两臂张开;撒下花辨,潇洒美观;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五、工艺精巧,扎画并重。杨家埠风筝,画工考究,艺术性强。富有传统民间艺术的气息。如“龙头蜈蚣”风筝,昂首张口,两眼闪烁;腰节漫长,摇摆灵活,恰如真龙升腾碧空。千姿百态的各式风筝,均不需任何坠物,都能扶摇直上,件件达到放飞高而平稳。


风筝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第一只风筝是春秋时期由墨翟和鲁班相继研制而成的,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墨翟研发三年,木风筝只飞了一天就坏了,而鲁班改进制作技艺,后来为了刺探敌国军情,造就了“造木鸢三日不下”的奇迹。

原本我以为做一个风筝是很简单的事情,无非就是做好骨架,然后把纸糊上去就可以,直到自己亲自去做的时候才发现这里面有那么多的门道,据有30年扎制风筝的杨阿姨向我们介绍道:从绘制风筝开始,所使用的面料都是杭州的真丝绢料,每一只风筝首先要画好一个底线,然后逐步上色,上好每层颜色都会拿到后方的架子上晾干,晾干之后有时可能会出现少许的褶皱,这时就用低温熨斗熨平。这每一只风筝的纹路不同,所上颜色的层次也就不一样。




制作一只完整的风筝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选材:选用多年生毛竹,竹节长度均匀、韧性强、不霉烂、无蛀;对称部分必取毛竹的同一部分,同步加工。

二、下料:按设计要求截竹,刮去竹表脆皮,剔除疤节,劈毛坯刮平,同步造型连在一起。三、造型:按规格要求,分配竹料,用火适度烤弯造型,对称部分要细劈等重;插装部分松紧适度,顺势修削关节部分要精细美观;

四、绑扎:严格按图纸构架,竹料大小要搭配得当,骨架光滑,结构科学,既轻巧又抗风;选用细而结实的绑线,缠绕平整光滑,使之完全符合要求。

五、贴糊:要糊的松紧适宜,平整不扭曲,修边整齐。

六、组装:关节灵活、牢固,身翅互装自如。对称部分要同时安装,避免错装。











七、拴角线:按不同规格,确定角线长度和角度。根据规格品种不同选择不同的长度和角度才能保证起飞效果。










杨阿姨告诉我们,要想制作出一个完整的能飞的风筝,没有几个月的功夫是不可能做成的。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只学了风筝制作过程中的下料和组装,这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风筝制作过程中的不易与艰辛,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买工厂生产的那种风筝,失去了分筝本身的韵味,越来越少的人去学习制作风筝,让我感觉到我们的分筝文化在慢慢消失,只有很少的人去坚守它,我想说的是,别让我们优秀的文化一点点的消失。在我们参观和学习的制作过程中,我看到有外国旅行团来参观我们的杨家埠民俗文化大观园,这一刻我才知道,我们的文化传播至海外,我们更不应该让我们的文化慢慢消失于历史长河。


潍坊风筝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是潍坊风筝的发样地。早在明代初年,杨氏家族已开始扎制风筝。至明代中叶,杨家埠艺人把年画、风筝胜为一体。创造出了绘、扎糊俱佳,放飞效果特好的风客,以物美价廉而著称于世。杨家埠风筝风格奇特,独树一帜,为我国四大流派之一,与京、津南通齐名。风筝穿针引线,为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促成起着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学习和了解的分筝的历史和制作工艺,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了解我们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文化,让文化走向世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