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是什么样的,我常常想。
作为一个在内陆长大的孩子,海对我而言始终是个遥远而模糊的梦。我从未听过潮声,从未见过那抹深邃的蓝,只能在想象中勾勒它的模样。
上了小学,我第一次在手机游戏里“遇见”了海。像素构成的蓝色平面无限延伸,我操纵着角色在其中游泳、驾船、甚至踩着虚拟踏板冲浪。屏幕里的海风平浪静,一览无余,却唯独少了生命的气息——没有鱼,没有水草,只有一片沉寂的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竟天真地以为,大海或许就是这样,广阔,却有些空洞。
直到初中地理课,才真正为我推开了认知海洋的大门。原来,海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十一,那是一种我无法用游戏画面去比拟的辽阔。我知道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是太平洋,它的广袤足以容纳所有大陆。我更了解到,那片蔚蓝并非空无一物,它是一个生机勃勃、包罗万象的世界,孕育着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庞大的鲸类等无数生命。老师告诉我们,海藻制造了地球上大部分氧气,海里的渔获滋养着亿万人口,海水晒出的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而潮汐间蕴藏的能量,正为人类的未来提供着清洁动力。
进入高中,我担任了地理课代表,对海洋的认知也愈发深入。当我学到洋流知识,了解到是北大西洋暖流用她温暖的“臂弯”,拥抱着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使之成为北极圈内不冻港时,我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原来,大海的馈赠不仅是资源,更有这样不动声色的浪漫与温柔。它用自己庞大的循环系统,默默调节着全球的气候,守护着遥远国度的万家灯火。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高考之后的那个夏天。当录取通知书如一片轻盈的羽毛落在掌心,“烟台大学”四个字,为我带来了大海的第一声潮汐。我终于站到了烟台的沙滩上,那片在我脑海中盘旋了十余年的蔚蓝,第一次如此真实地、磅礴地铺展于眼前。海风裹挟着咸润的气息,将我紧紧拥抱;而那无尽的、起伏的蓝色,一直蔓延到天际线与梦想相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