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机电学院 王嵩岳】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2

六天的三下乡行程如黄河奔涌般匆匆而过,却在我们心中沉淀下对母亲河、对乡土中国最鲜活的认知。从黄河岸边的历史回响到田野间的科技脉动,黄“菏”入海流实践队的脚步,丈量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也让我们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了从书本到现实的深刻理解。

第一天的行程从百里黄河风景区开始。站在黄河岸边,看着浑浊的河水奔腾东去,才真正体会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岸边的堤坝、护岸林,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一代代人治黄智慧的结晶。下午在省图和省博的时光,则像打开了一部立体的黄河史书——从古代治水工具到黄河流域文明遗址的文物,从典籍中对黄河水患的记载到现代治理规划图,我们清晰地看到: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线、文明线。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走进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万里良田示范区、齐河金穗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田间和齐源绿季公司的大棚。曾经以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如今充满了科技感: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补水,无人机在田间巡检病虫害,大棚里的温度、光照由传感器精准调控……与技术人员交流时,他们说“现在种地靠数据,不再靠经验”,这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

更触动我们的是农业背后的“人”:合作社带头人说起如何带动村民增收时的自豪,种粮大户谈起亩产提升时的喜悦,技术员讲到技术落地难点时的执着。他们让我们明白,现代农业的进步,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代代农人对土地的热爱与坚守。

第五天参观聊城位山灌区,我们看到了“引黄灌溉”如何滋养着鲁西大地。这个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灌区,如今依然在为万亩良田“解渴”,而升级后的节水技术,更让黄河水得到了高效利用。这让我们懂得,“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矛盾的,而相互成就的。

最后一天在社区的宣讲,是一次从“学习者”到“传播者”的转变。当我们把几天来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居民,我们突然意识到:三下乡的意义不仅在于我们自己收获了什么,更在于把这些故事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黄河、关注黄河。

六天的行程结束了,但黄河的故事还在继续。黄“菏”入海流,不仅是队名里的意象,更象征着我们这代青年应有的担当——像黄河一样,既承载历史的厚重,又奔涌着创新的活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为黄河流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脚下的土地有无限可能,青春的力量,应当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


  • 附件【2.png】已下载
  • 附件【4.png】已下载
  • 附件【1.png】已下载
  • 附件【3.pn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