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环材学院 李东兴】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2

走进山东蚂蚁王城市服务有限公司展厅的那一刻,我对 “城市服务” 的认知被彻底刷新。此前在课堂上学习 “循环经济”“绿色发展” 等理论时,总觉得这些概念遥远而抽象,直到亲眼见到动态数据屏上实时跳动的垃圾分类回收量、环卫车辆精准的作业轨迹,才真正理解科技如何让抽象理论落地为生动实践。

在智能回收生态圈展区,讲解员演示的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流程让我印象深刻:居民通过智能设备投放垃圾,系统自动称重计费并返还积分,回收站点实时上传数据调配车辆,末端处理实现资源循环 —— 这一闭环模式让 “扔垃圾” 变成 “变资源”,让我真切感受到环境材料与智能技术结合的力量。过去我总认为环境治理只需 “埋头干”,如今才明白,只有用科技重构服务流程,才能让环保理念真正融入居民生活。

智慧环卫展区的智能垃圾桶更让我颠覆了对传统环卫的认知。内置的满溢传感器和定位模块,能让垃圾桶 “主动呼叫” 清运车;智能调度系统规划的最优路线,大幅减少了无效行驶。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 “精细治理” 理念的体现。联想到我们调研过的乡村地区,部分村落仍面临垃圾清运不及时、资源浪费等问题,而蚂蚁王的实践恰恰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用科技赋能基础服务,用创新模式打通治理堵点。

社区数字化展区的演示则让我感受到 “以人为本” 的温度。居民通过手机 APP 就能报修、议事,物业借助数据看板精准解决问题,这种 “共建共治共享” 的模式,与我们 “城塑・乡缮” 团队追求的 “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理念不谋而合。我突然意识到,城乡环境治理从来不是单向的 “改造”,而是要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让每个人都成为环境改善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走出展厅,夏日的阳光格外明朗。这次实践让我明白,环境材料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环保属性,更在于与智能技术、治理模式的深度融合;城乡环境治理也不是孤立的课题,需要技术创新、模式优化与群众需求的同频共振。作为环境与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实践收获,将课堂知识与一线需求结合,努力研发更贴合城乡实际的环境材料,探索更高效的治理路径,让科技的温度真正传递到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 附件【d6f989500e3b00b8c14535dc99e83de.jpg】已下载
  • 附件【IMG_4055.jpg】已下载
  • 附件【IMG_4217.jpg】已下载
  • 附件【OPUR6389.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