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文学院 林晓文】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2

3在七月,我们来到了爱华国学教育基地。这里背倚苍郁岱王山,门迎浩渺东海潮。孩子们的朗朗书声自窗棂间流淌而出,与浪涛节拍相和,恰似《礼记·乐记》所言“大乐与天地同和”——这七日的国学教学,便在这样的意境中铺展开来。

在这为期七日的国学浸润中,我们从《易经上传》“阴阳·万物”的玄妙探索,步入《三字经》与《登幽州台歌》的“勤学·天地”深情咏叹,再到《礼记》“雅言雅行”的躬身实践。我们始终摒弃单向的知识灌输,转而以“共赴”为桥,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探索经典传承的路径。

在为孩子们讲解《易经》后,我们原计划设置填空题让孩子们一一作答八卦对应的数字和自然现象,这是传统的检验方式。但孩子们在课上脱口而出的“太极上的八卦象好像转盘”,这句纯真的联想启发我们更改检验方式,我们决定设置一个转盘,以“竞中固学”的方式来检验成果。这样的检验方式不仅可以增强课堂互动性,也可以重复利用,帮助孩子们时时复习。当孩子们在紧张刺激的游戏中,响亮喊出“乾为天,数一!”、“坤为地,数八!”,原本抽象的卦象符号与深奥的易理智慧,在欢声笑语中变得可触可感。这不仅印证了《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学习境界,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教师之“教”,唯有契合孩童“乐学”之天性,方能真正激发其“好之”之心,进而达致“知之”之境。

而在《登幽州台歌》的教学中,我们遇上了难题。本次学员中年纪最小的是中班的开心同学,还未掌握拼音,传统诵读对她而言几乎是“记不全原句”的难题。为了帮助她能有所获,我们进行“古诗手势舞”的创新尝试,将诗歌的时空意境与深沉情感,转化为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出的动作。“前不见古人”的远眺寻觅,“后不见来者”的茫然回望,“念天地之悠悠”的舒展拥抱,“独怆然而涕下”的轻轻拭泪。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模仿,在举手投足间感受着诗歌的韵律与诗人的孤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手势舞正是这种情感自然流露的升华,让“悠悠天地”、“怆然涕下”的抽象意境变得真切可触,实现了“润物无声”的美育效果。

有了前两课的实践,在《礼记》“雅言雅行”的教学中,我们更明确了“摒弃枯燥说教,回归生活实践”的方向。当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舒展衣袖,学习“见长辈”时的“拱手躬身”、“待客”时的“正坐相迎”、“致谢”时的“颔首致意”,在一俯一仰、一招一式的亲身实践中,抽象的“礼源于敬”瞬间变得可触可感。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集体互动,让古老的礼仪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流淌着尊重与温暖的当下行为。他们的专注与快乐,是对我们教学方法最直接的肯定,也鞭策着我们不断探索更富创意的“乐教”之道。

七日的实践,我们以“趣”为舟,以“乐”为帆,载着孩子们畅游于国学经典的海洋。从《易经》的转盘竞技到古诗的手舞足蹈再到《礼记》的躬身实践,无不印证着《周易》“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的智慧。教学相长,是教师精进不休的源泉;寓教于乐,是点燃孩子心中文化火种的火炬。我们将铭记乐教乐学精神,继续在“拟物取象”、“竞中固学”、“动中悟道”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千年经典的智慧清泉,在双向奔赴的教学相长与寓教于乐中,真正滋养新一代的心田,为民族文化之根续写生机盎然的篇章。


  • 附件【1.png】已下载
  • 附件【21.pn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