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市莱山区的爱华国学教育机构,国学教育与普通话推广的实践活动得以开展。这段经历犹如一道强烈的光芒,打破了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障碍,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语言的普及任务有了深刻而明确的认识。
踏入爱华国学教育的那一刻,古雅的教室、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便勾勒出这场实践的底色。我们带着《易经》的深邃、《黄帝内经》的智慧、《论语》的哲思而来,试图在国学传承与普通话推广间,搭建一座通途。
初入课堂,现实给了我们直观冲击。孩子们诵读经典时,方言与普通话的碰撞,让 “孝于亲” 成了 “孝于清”,《易经》里 “天行健” 的 “健” 字,也因声调偏差,失了原有的韵律。这让我们深知,推广普通话不是简单的发音纠正,而是为国学经典拂去语言蒙尘,让先哲智慧能以最本真的姿态,抵达孩子们心灵。
于是,创新成了破局密钥。教《论语》“学而时习之”,我们将 “习” 字古意 “鸟数飞” 融入,让孩子们模仿飞鸟振翅,感受声调上扬,在肢体律动里,字音悄然归正;讲《易经》“自强不息”,关联 “健” 字发音与 “健康” 气息,摸胸口找平稳气息,借生活场景锚定声调,晦涩经典也有了生活温度;遇《黄帝内经》生僻字,制作 “汉字发音故事卡”,把甲骨文形态、发音要领编织成趣,“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再遥不可及,成了孩子们能侃侃而谈的文化符号。
这场实践,让我们看清传承的重量。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库,普通话是激活基因的密码。我们不仅是教学者,更是文化薪火的接力手。未来,“语同声” 实践队将延续这份使命,线上课堂已在筹备,要让更多孩子,借标准语之舟,畅游国学海洋;也盼更多人加入,共护文化根脉,让经典在时代浪潮里,永远潮头立、声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