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末的风掠过藤花峪村的紫藤架,我们带着孩子们制作的叶脉书签和文创设计草图结束实践返程时,这个暑假的社会实践已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记。在枣庄山亭区的藤花峪村,我们团队用二十天时间,既完成了面向当地儿童的生命教育课程,也参与了紫藤花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工作,更在这段经历中收获了远超任务本身的思考与成长。
初到藤花峪村时,紫藤花虽已过盛花期,但村里的老人们仍能清晰讲述与紫藤相关的故事。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我们将闲置旧教室改造成临时课堂,为三十多名当地儿童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备课阶段,我们曾纠结于如何把抽象的生命概念讲得生动,直到第一堂 “认识生命” 课上,通过放大镜观察蚂蚁活动、折纸蝴蝶演示生命循环等简单方式,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才恍然领悟:真正有效的教育从来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搭建让孩子主动探索的桥梁。那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在绘画课上把自己画成被紫藤花缠绕的树干,一句 “这样我就能和村子一起长大”,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细腻,教育者的角色更多是引导他们发现自身与世界的联结。
夏令营课程之外,紫藤花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工作,让我们对文化传承有了全新认知。最初我们带着 “专业设计” 的思维,想做出精致却脱离乡土的产品,结果初期书签样品因过于追求 “文艺风格” 而显得生硬。直到看到孩子们用掉落的紫藤花制作押花卡片,那种自然流露的乡土美感点醒了我们:文创不是对传统的刻意雕琢,而是让本土文化元素自然生长在现代载体上。后续我们转变思路,实地走访记录老紫藤树形态,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编艺,将紫藤花瓣色彩、紫藤篮纹样这些在地元素融入设计,甚至把孩子们的课堂留言印在笔记本上。当村长说出 “这才是咱藤花峪的味道” 时,我们明白了,只有扎根文化土壤的创作,才能真正引发情感共鸣,这是书本里学不到的创作哲学。
二十天的实践让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任务完成的成就感,更有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教学中,我们以为是给予知识,实则从孩子们的纯真表达中学会了沟通的本质 —— 用真诚替代技巧;在文创开发中,我们本想 “赋能乡村”,却发现是乡村文化给了我们创作的灵感与底气。这种双向成长让我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的价值不在于完成多少项目,而在于能否放下预设,以平等的姿态去观察、去倾听、去学习。
离村时孩子们挥着叶脉书签送别的场景,让我更加确信:教育的意义在于点燃火种,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找到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这次实践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设计一堂课、开发一件文创产品,更是如何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理解责任与价值。这些感悟将成为我未来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提醒我始终保持谦逊与好奇,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