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里,无数先辈以生命为炬,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我随“行知”青年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临沂市,开启了一场浸润初心的社会实践。
我们首先来到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辛庄村,专程采访退伍老兵廉茂营。推开廉老家的木门时,老人正坐在藤椅上擦拭一枚褪色的军功章,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勋章的纹路里,仿佛在诉说着尘封的往事。听闻我们的来意,廉老缓缓打开了话匣子,声音虽有些沙哑,却字字铿锵。他回忆起在部队的日子,冬天在零下几十度的野外训练,手脚冻得发紫却没人喊苦;执行任务时与战友并肩作战,哪怕面临敌人的炮火,也从未想过退缩。“那时候就一个念头,守住阵地,守住身后的老百姓。”老人的眼眶微微泛红,“好多年轻的战友,再也没回来……”
”廉老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朴实的坚守中,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老一辈军人的赤诚与担当,每一段烈士事迹都饱含无畏,让我们肃然起敬,更深刻触摸到了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精神脉搏。
随后,团队先后走进苏家崮烈士陵园、八路军115师沂蒙纪念馆与抗日烈士纪念碑。在苏家崮烈士陵园,苍松翠柏环绕着一座座墓碑,我们轻轻擦拭碑上的尘土,认真读着每一位烈士的名字与生平——有年仅19岁的通信兵,有牺牲在掩护群众转移途中的指导员,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
走进八路军115师沂蒙纪念馆,展柜里的旧军装、生锈的步枪、泛黄的战地日记静静陈列,讲解员的声音带着我们穿越时空:“1941年反‘扫荡’中,115师战士与沂蒙百姓生死与共,百姓们冒着生命危险为部队送粮、救伤员,用小推车推出了胜利的希望。”站在抗日烈士纪念碑前,我们举起右手庄严宣誓,那一刻,“军人”二字不再是课本上的名词,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信仰。
这次实践让我真切感受到,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岁月静好的当下,总有一群人以奉献诠释担当,为国家与人民不计个人得失。这份精神如明灯,让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倍感责任在肩。作为生科学院的学生,我今后会更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用科学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像廉老等先辈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也会主动成为红色故事的传播者,带着身边同学走进红色基地,让红色信仰在青春里扎根。未来,我将以先辈为榜样,把这份红色精神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与行动的自觉,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