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七月骄阳炙烤着城市的柏油路面,当电动车铃在楼宇间此起彼伏地回响,我身着橘黄色衬衫穿梭于大街小巷的身影,成为了这个夏天最鲜活的记忆。作为烟台大学“骑迹调研团”的一员,这段深入外卖行业的实践经历,不仅让我触摸到了数字经济时代的脉搏,更在烈日和暴雨中完成了一次关于责任、共情与成长的青春洗礼。
初入行时,我还以为这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体验。真正扛起沉甸甸的保温箱,才惊觉每一份准时送达的背后,都是与时间的赛跑、与高温的博弈。记得某个正午时分,手机屏幕刚跳出新订单提示,汗水已模糊了视线。当我气喘吁吁爬上六楼,顾客开门时那句“怎么这么慢”的抱怨,像盆冷水浇透了后背。那一刻突然明白,那些曾被我们随意给出的差评,落在骑手身上就是白跑一趟的辛酸。这种角色代入带来的冲击,远比任何数据都更能叩击人心。
在与骑手们的深度对话中,我听见了许多被忽略的人生切片。老张师傅布满老茧的手握着方向盘,讲述着为了供女儿读书每天咬牙跑满12小时的故事;年轻骑手小李展示着手机里密密麻麻的还款记录,房租、车贷、医药费像三座大山压得他不敢生病。他们的话语没有华丽辞藻,却真实呈现着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的生存困境。这些鲜活的生命叙事,让我读懂了“以人为本”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走访商家时的发现同样令人深思。一家经营了十年的面馆老板指着墙上泛黄的平台合作协议苦笑:“当初觉得找到了新销路,现在却被抽成(各种附加成本)压得喘不过气。”他的无奈折射出平台经济扩张期粗放发展的隐忧。而平台运营中心的技术人员向我们展示实时调度系统时,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仿佛拥有了自己的意志——它既创造着效率奇迹,也将个体异化为庞大机器上的零件。这种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张力,正是数字经济时代最深刻的命题。
暴雨突袭的那个下午,我在躲雨时遇见几位同行骑手。他们挤在便利店屋檐下,互相分享着保温杯里的热水。雨水顺着他们的橘黄色工装往下淌,脸上却挂着轻松的笑容。这个画面长久停留在我的脑海:当我们谈论“零工经济”时,不应忘记每个数字背后的人都需要遮风挡雨的港湾。这也促使我们在调研报告中特别提出建立完善“骑手驿站”的建议,希望城市能给他们多留一盏温暖的灯。
十四天的骑行轨迹,勾勒出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地图,更是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有幸见证数字经济改变生活的磅礴力量,更应肩负起完善其伦理框架的责任。那些在问卷上写下“希望有医保”的朴素愿望,那些面对镜头欲言又止的犹豫眼神,都在提醒我们:技术进步不该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
结束那天,我又路过最初跟车的站点。夕阳把骑手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正在晨会上齐声喊出今日目标。晚风送来不知谁哼唱的小调,混着电动车独特的喇叭声,汇成这个时代特有的交响曲。我知道,这次实践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发芽——或许是某项政策的细微调整,或许是一个公益项目的落地,又或许只是下次点外卖时多等的那两分钟。而我愿做那个始终关注这片土壤的人,因为真正的成长,始于看见他人的不易,终于付诸行动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