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文学院 宋赵栀】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1

时光越过盛夏的田野,载着色彩斑斓的扭扭棒和我跃动的心,与队友们一起驶向那片期待中的小小村落——济宁市汶上县苑庄镇东演马村。在启程前,我脑中翻腾着无数精巧的造型:灵动的花朵、闪耀的星星、展翅的蝴蝶……或许只要我倾囊相授,就能用这些毛茸茸的细棒,为孩子们的世界编织出立体的彩虹。

然而,当真正站在孩子们前,面对着一双双既好奇又带着试探的眼睛,我才猛然发觉,预设的蓝图远不如现实生动。我演示的流畅手法,在孩子们手中却显得笨拙而艰难——扭扭棒会打滑,接口总松散,精心设计的造型在小小的手指间常常变得歪歪扭扭,甚至散开成一团乱麻。那一刻的落差,像一根无形的棒子,轻轻敲醒了我:这里需要的,不是完美的作品模板,而是指尖与材料最真实的碰撞。

我放下了那份急切想要“教会”的执念,俯身融入他们中间。目光不再只盯着“成品”,而是开始捕捉那些闪烁在指尖的微光:那个总是不声不响的男孩,虽然动作慢,却能把每一根扭棒都捋得笔直,带着一种奇异的专注;那个平时坐不住的小姑娘,在尝试编织一朵小花失败多次后,没有放弃,反而倔强地尝试着新的缠绕方式,眼神亮得惊人;还有那个被大家认为“手笨”的孩子,却意外地能将不同颜色的扭棒搭配出意想不到的和谐……原来,真正的课堂并非始于我展示的“花式”,而是始于我能否“读懂”他们指尖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停顿、甚至每一次小小的懊恼。

于是,课堂变成了一个充满窸窣声和毛茸茸触感的奇妙空间。我不再执着于“像不像”,而是和他们一起感受扭扭棒在掌心弯曲时的韧劲,体验那份从“一团乱”到“初具雏形”的笨拙惊喜。我们一起为散开的接口想办法,为不听话的造型笑出声,也为同伴一个简单的进步真诚鼓掌。

慢慢地,我才真正领悟:教育的回响,从来不在那瞬间完成的精美作品里,而在这些被毛茸茸触感包裹着的、充满温度与韧性的互动瞬间里。它像一颗颗用扭扭棒悄悄缠绕而成的种子,柔软却坚韧地埋进了心田。其实我更希望告诉他们,手中的扭扭棒散了没关系,可以重来;作品“不好看”也无妨,那是独属于你自己的表达;小小的失落可以怎样在指尖的缠绕中被抚平,小小的骄傲又如何在完成的那一刻自然绽放。

当车轮再次启动,箱子里除了剩余的扭扭棒,更沉甸甸地装满了那些形状各异、充满稚气却无比珍贵的小玩意儿。它们或许在无声地提醒着我:柔软的力量,亦可坚韧;指尖的温度,终能点亮心光,这束由扭扭棒编织的微光,长久地温暖我前行的路。

  • 附件【图片1.png】已下载
  • 附件【图片2.png】已下载
  • 附件【图片3.pn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