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码现代农业的科技基因,7月23日下午,烟台大学益厘农庄实践队走进胶州市上合国际示范区,实地探访了一座颠覆传统的智慧农场。这座占地千亩的农业园区仅配置两名管理人员,却凭借全自动化生产体系高效运转,重新定义了农业“耕耘”的内涵。
在示范区控制中心,巨型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整个园区的数据流,这里的农业生产已深度融入物联网架构。通过自主开发的“上合农科”APP,管理者可远程操控2000余亩土地的生产流程,系统会自动监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并依据预设模型决策灌溉施肥方案。田间,自动驾驶农机穿梭完成播种、除草、采收全流程作业;轨道式巡检机器人搭载多光谱相机,每8小时生成一次作物健康报告。中央控制室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则根据传感器数据自动配比营养液,经地下管网精准输送至每株葡萄根部,较传统灌溉节水65%、节肥40%。

标准化葡萄种植区里,科技手段带来了显著的绿色防控成效。每垄葡萄架间规律排布的太阳能粘虫板通过特定光谱诱捕害虫,配合性诱捕器组成立体防控网,使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92%,葡萄农残检测达标率连续三年保持100%。智能气象站联动遮阳棚与雾化装置,在高温时段自动开启降温程序,去年极端高温导致的落果率被控制在3%以内。每串葡萄还拥有独立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可查看生长全周期数据,这一区块链溯源技术推动园区高端葡萄溢价达普通产品2.8倍。

园区西侧的复合生态区展现了农业价值链的深度延伸。自动化禽舍收集的禽粪经生物发酵转化为有机肥,直供果蔬温室;养殖区废水经处理达到灌溉标准,年节水12万吨。依托智慧农场建设的科技主题酒店,客房阳台直通草莓采摘架,住客可通过房间平板电脑认领专属菜畦,这种“前店后厂”模式使酒店入住率常年保持在85%以上。市民还能通过APP租用“云农场”单元,远程指挥机器人完成耕作,收获的农产品直供园区生鲜餐厅,形成闭合消费链。
面对实践队关于投入产出的疑问,技术负责人展示了关键数据:“智慧系统前期投入达传统果园的1.4倍,但五年运营周期核算显示,人工成本下降87%,年节省人力支出310万元;灾害损失率降低至传统种植的1/5;三产融合收益占总营收58%,综合收益反超传统模式25%。”

暮色中的示范区依然有序运转:无人机群执行夜间虫情普查,灌溉系统依据蒸发量数据自动调整水量,酒店餐厅的食材从温室直达厨房。在智慧管理中心,当日园区的综合能耗、作物生长指数、设备运行状态等368项参数在控制屏上实时跳动。技术总监介绍:“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只有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和机器人运维师在守护这片土地。”

实践队离开时,晚霞中,自动巡航的采摘机器人正沿着预设路线驶向葡萄园。在这个人类逐渐退居幕后的农场,科技与自然形成了新的协同模式——通过数字化管理种子,以数据指导生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