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和传承焦裕禄精神,在2025年7月20日,烟台大学土木学院红韵新声社会实践队走进了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北崮山村,通过探访焦裕禄故居、与村民座谈和观察村内发展情况等方式,近距离追寻焦裕禄精神带给北崮山村的改变与影响,解码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内涵。

北崮山村作为焦裕禄同志的出生地,保存着大量与他相关的历史遗迹与鲜活记忆。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了村里的焦裕禄精神广场,广场内充满了焦裕禄精神的元素,从乡村振兴的伟大策略到村规民约的小小标语牌,都表明了焦裕禄精神至今还在这个村落里稳稳扎根并茁壮成长。实践团队又去探访了焦裕禄故居,这座青砖灰瓦的北方农家小院里,斑驳的农具、泛黄的照片静静诉说着焦裕禄的少年时光。“12岁辍学打工时,他就常把微薄收入分给更困难的乡邻。”听到这样的故事,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亲民爱民”精神在其成长历程中的萌芽。
实践期间,队员们也和当地的居民进行了座谈,一位慈祥的老太太给我们说了村里焦裕禄故乡博物馆建设时期的小故事。在这些老人笑容的背后,我感受到了他们因为焦裕禄是他们同乡人的自豪和对焦裕禄的崇敬与尊重之情。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队也将北崮山村的过去的样子和现代发展后的状况做了对比,以便了解焦裕禄精神对于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发展间的关系。据实践团队了解研究,北崮山村的今昔变迁,生动诠释了焦裕禄精神与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发展间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曾经的北崮山村,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红色资源闲置、集体经济薄弱及垃圾乱堆、环境杂乱等多重问题。而焦裕禄精神中“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核心内涵,为村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村干部与村民以其为指引,盘活红色遗址、完善旅游配套,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壮大集体经济;同时整治垃圾、规范停车、完善绿化,改善人居环境,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红色旅游,实现了“生态美”与“产业兴”的统一。

乡村振兴的成果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成为焦裕禄精神的实践载体。集体经济壮大、村民生活富裕、村容整洁宜居,让焦裕禄精神有了具体的“落地形态”,村民在切实变化中感受精神力量,巩固了传承基础,形成“精神引领实践、实践滋养精神”的良性循环,彰显出精神支撑与实践路径的双向赋能,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以前觉得焦裕禄精神是历史课本上的概念,现在才明白它就藏在‘心中装着群众’的每一个举动里。”实践队员感叹道。团队还将整理走访资料,结合自身经历,通过主题宣讲、短视频平台宣传等形式,让更多青年了解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此次北崮山村之行,不仅让青年学子触摸到榜样精神的根源,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焦裕禄精神从未过时,它始终是激励人们攻坚克难、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