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现状,探索科技兴农助力农民多元收益的有效路径,7月11日,烟台大学益厘农庄实践队深入烟台市福山区大沙埠村、东陌堂村,开展农村种植与发展现状调研。队员们通过入户走访,近距离观察当前农业生产特点,倾听了农户在耕种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发展期盼。
调研发现,受访农户普遍经营规模较小,耕地面积多在1至2亩之间,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地瓜、花生等传统作物。劳动力老龄化现象突出,耕种任务多由老人独自或夫妻协作承担。农户坦言,当前种粮主要满足自给自足,商品率低,可售余粮少且价格不高,增收空间十分有限。

谈及收成波动,农户普遍反映天气是决定性因素,旱涝灾害常导致减产。收成好时,近半数农户认为新化肥、新农药的贡献显著,其次是适宜天气、灌溉到位和良种。部分高龄农户也表示,体力下降导致耕作效率降低,也影响了产量。

成本与收益的矛盾是焦点。多数农户反映,种子、化肥、农机使用等成本持续上涨,而粮价涨幅有限,导致种地利润微薄,有时甚至“白忙活”。在农业技术应用方面,播种机、收割机等常规农机普及度较高,新品种也逐步推广。但对于更高端的新型农机农技,农户态度复杂:普遍认可其省时省力、提升品质的优势,但因价格高昂、学习门槛高而“望而却步”。虽有部分年轻农户渴望学习新技术以增产增收,但更多人认为“地块小、粮价低”,投资新技术“划不来”。日常技术信息获取主要依赖手机资讯、自身经验和邻里交流。

展望未来,农户的期盼非常具体实在:他们渴望政府和农业专家能多下乡指导,传授实用的种养新技术;希望获得价格更实惠的优质种子和农机服务支持。农户们表示,唯有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种地才更有奔头。
此次深入田间地头的走访,为实践队了解烟台地区小农户生产现状、成本压力、技术需求及发展瓶颈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也真切反映了基层农民对于科技兴农、政策惠农的殷切期待,为思考如何提升农业效益、助力农民增收提供了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