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计控学院 张天祥】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5-08-20

7月24日走进福山小区的实践,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科技落地”的新认知。刘诗立讲解《DeepSeek与即梦制作视频》,于淼演示《DeepSeek结合Kimi制作PPT》,张天祥教调参数,青凯、韩涵答疑,齐飞羽、张丹妮、李欣橦整理反馈,统筹进程——这些环节串联起的,不仅是一次技术服务,更是一场关于“工具价值”的深刻思辨。  

过去总觉得技术的进阶在于“更复杂”,直到这次才懂,真正的突破是“更易用”。当社区工作者从操作生涩到渐入佳境,当那些曾被视为“专业壁垒”的技能变得触手可及,我突然明白:技术的终极意义不是制造距离,而是缩短鸿沟。我们传递的或许只是工具使用方法,但背后是让重复劳动被解放、让创意表达无门槛的可能。这种“化繁为简”的过程,比任何代码编译都更有力量——因为它直接叩击着“科技服务于人”的本质。  

团队协作的细节,更让我对“智汇益行”有了立体的理解。有人聚焦教学输出,有人专注需求收集,有人把控整体节奏,这种各司其职又彼此支撑的状态,恰是“汇”字的生动诠释。技术赋能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像一场对话:我们带着工具而来,他们带着需求回应,在一来一往中找到共鸣点。当反馈里出现“希望常来”的期待,我忽然懂得,最好的服务是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而非被动接受——这种温度,比任何技术手册都更能让人记住。  

“益行”二字,在实践后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它不是完成一次教学就画上句号,而是建立持续联结的开始:我们整理操作指南、搭建沟通群,用长效陪伴替代一次性帮扶。这让我明白,真正的赋能是“授人以渔”的耐心,是相信对方能掌握工具的底气,是看着他们从“需要帮助”到“自主创造”的欣慰。  

这次实践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技术的多面性:它可以是实验室里的精密算法,更该是生活里的实用帮手。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我会始终记得福山小区的启示:技术的高度,从不以难度衡量,而以温度丈量。让每一份智慧都能落地生根,让每一次行动都能温暖人心,这或许就是“智汇益行”最本真的意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