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烟台大学计控学院数字反哺助老团队的一员,7月25日在南通社区开展的实践活动,让我对“数字反哺”四个字有了从概念到行动的深刻体悟。这场以“两弹一星精神传承”“智能工具使用”“雷锋精神弘扬”为主题的活动,不仅是一次技术普及,更让我读懂了代际之间的温暖联结,每一个细节都成为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活动刚开始时,面对 PPT 里“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像,有位老人颤巍巍地指着屏幕说:“这导弹发射的场景,我年轻时在广播里听过。”那一刻突然意识到,我们讲解的不仅是历史,更是老人们亲历的岁月。当讲到雷锋精神时,社区的张奶奶主动分享起她年轻时参与义务劳动的故事,她布满皱纹的手比划着劳动的姿势,眼神里的光让“奉献”二字变得无比鲜活。原来,这些看似遥远的精神符号,早已刻在他们的生命里,我们要做的,只是轻轻拂去时光的尘埃,让这些精神重新发光。
教老人们使用豆包和智能手机的过程,更像一场双向学习。李爷爷总把“这个小方块(手机)比当年的收音机复杂多了”挂在嘴边,却在学会用豆包查询天气后,拉着队友一遍遍演示;王奶奶记不住操作步骤,就用铅笔在纸上画下每个图标,标注“这个是拍照”“点这里能发语音”。当我们把打印好的照片递过去,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夹进相册,嘴里念叨着“这辈子没拍过这么清楚的照片”,才懂得“反哺”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老人们的认真与珍视,何尝不是给我们的一堂人生课?
最触动我的是活动结束时,爷爷握着我们的手说:“你们来教我们这些老骨头,不是嫌我们笨,是真把我们当家里人。”这句话戳中了团队的初心:数字反哺不该是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用耐心架起桥梁,让老人们在智能时代不掉队。就像教他们调大字体时,要先听他们讲过去看报纸眯眼的难处;教视频通话时,要先问清他们最想联系的亲人是谁。技术的温度,终究要靠人的真诚来传递。
这次实践让团队更加明确了方向:数字反哺既要懂技术,更要懂老人。未来我们会继续打磨讲解方式,把复杂操作拆成“一步一图”的手册,把智能工具的使用和他们的生活需求结合得更紧。就像南通社区的老人们说的:“不是我们学不会,是有人愿意慢慢教。”而我们,愿意做那个“慢慢教”的人,让科技的便利,真正走进每个老人的日常。
走出南通社区时,夕阳把我们和老人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这场实践让我们确信,数字反哺不只是一项任务,更是一场跨越代际的温暖对话。而我们,会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让每一次技术普及,都成为一次爱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