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指尖在智能手机屏幕上飞速滑动时,或许很难想象,有一群老人正对着同样的屏幕茫然无措。他们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缺少一个愿意慢下来、蹲下身、一遍遍耐心讲解的人。7月16日,在烟台解甲庄街道冶头南村,“数字反哺”智慧助老实践队用一天时间,真正走进了老人们的数字世界,也走进了他们的心。
“孩子,我是不是太笨了?”这句话像一根刺,轻轻扎在心上。我们总以为科技是冰冷的,但此刻才明白,真正有温度的,是教他们使用科技时的那份不厌其烦。当老人终于成功发出第一条语音消息,脸上绽放的笑容比任何成就感都更让人动容。原来,我们给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份“你学得会”的笃定。
在这个随手拍照的时代,我们忘了有人依然把一张照片当作珍贵的礼物。当老人们偷偷整理衣襟和发丝才肯面对镜头,当他们捧着冲洗出来的相片反复摩挲,我突然明白:他们要的不只是技术,更是被看见、被记住的尊严。那些佝偻的背影在镜头前挺直的瞬间,比任何摄影技巧都更值得铭记。
“您对学习智能手机使用有什么看法吗?”面对这个问题,许多老人给出了没必要、学不会的答案,他们说:都到这个年纪了,学这些也没啥意义了,再说,就算学了第二天睡一觉起来也忘了,记性已经很不好了。但我觉得学习智能手机使用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让他们多了解当下的时代,了解年轻人的想法,能够促进代际沟通;另一方面,也能防止“掉队”,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什么孩子总嫌我学得慢?”“您最希望子女教您什么?”“您觉得子女用什么方式教您使用智能手机,您最容易学会?”这些写在卡片上的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代际沟通的锁。听着老人们小心翼翼地说出“希望孩子多些耐心”,看着他们谈起子女时骄傲又落寞的神情,我们才真正读懂:数字反哺的本质,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两代人在速度不同的世界里,找到彼此包容的节奏。
离开时,老人们反复追问“你们还来吗”,他们攥着的不仅是学习笔记和照片,更是被认真对待的感动。这场实践让我们看清:在智能化的洪流中,有些东西永远不能被算法替代——比如手把手的温度,比如面对面的笑容,比如那一句“奶奶,咱们再试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