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新形势下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路径。2025年7月31日,“枣育新农”调研队奔赴中华枣博园,开启文化与自然交融的探索之行。团队以“文化溯源 + 生态守护”为脉络,围绕枣树生长习性、古树保护、技术调研等方面展开实践,旨在进一步了解乐陵金丝小枣,为当地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发展。

团队沿枣林步道推进,系统观察枣树林相结构。记录不同树龄枣树生长态势,涵盖幼苗的萌发生机、成年树的繁茂枝叶,以及古树的沧桑形态 。同步分析光照、水分、土壤等生态因子对枣树生长的影响,从土壤质地的保水保肥性,到光照时长对光合产物积累的作用,梳理生态环境与枣树生长的关联,为后续保护策略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聚焦园区百年以上古枣树,开展专项保护调研。通过“古树名木保护牌”,明晰编号01430(千年树龄 )、01419(百年树龄 )等古树的基本信息。实地观察古树树干纹理、树瘤分布,触摸岁月痕迹,感受历史厚重 。调研园区养护举措,包括日常巡检防病虫害、支撑加固抗风折、环境优化保生长等,梳理古树保护现状,为完善保护方案提供依据 。

深入探究“枣树环割”种植技术。经园区讲解与实地观摩,剖析环割对枣树生长、结果的影响机制——适度环割可调控养分分配,促进花果发育,但操作不当易损伤树体,影响长期健康 。从生态平衡视角,研讨技术应用边界,强调在保障枣树生理需求前提下,合理运用环割,兼顾产量提升与古树存续,为种植技术优化提供实践参考 。

古枣树作为自然与历史的“活载体”,承载着枣业变迁记忆,是不可再生的生态文化财富。后续,团队将整合实践数据,从生态环境优化、古树养护细化、公众保护宣传等维度,输出实践成果,呼吁社会关注古树保护,以实际行动守护枣博园生态文脉,让古枣生机延续,文化传承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