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我带领烟台大学法学院“地蕴新生”实践队首赴莱阳市龙旺庄街道西陡山村,开展宅基地入市改革调研。这个距离城区仅15公里的村庄,登记260户却实际入住不足140户,荒宅连片,白发守门。我们逐户走访时,63岁的张大爷指着自建老屋说:“不是钱的问题,这房子我一砖一瓦盖的,租出去?舍不得!”——这句话道破了村庄的集体心结。
在发放的50份问卷中,72.5%的村民明确拒绝宅基地流转,远超预期。深入访谈后,三重矛盾浮出水面:祖产情结沉重:83%的村民视宅基地为家族根基,55岁以上群体尤为坚定;拆迁预期强烈: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让村民更愿等待拆迁补偿而非主动流转;社保保障缺失:政策未能消除村民对“失宅后无处安居”的深层焦虑。
面对老龄化(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占比超70%)与低识字率困境,我们转换调研方式:将专业术语转化为方言土话,蹲坐田间炕头倾听心声。当队员用“咱家老屋传给儿孙还是换钱”提问时,王奶奶反复摩挲门框沉默摇头——这一场景让我深刻意识到,政策推进不能只算经济账,更需丈量情感厚度。
此次调研揭示:宅基地入市改革在老龄化村庄面临观念转型难、利益平衡难、配套保障难的三重门。作为法科学子,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聚焦“祖产观念法律引导”“流转权益保障机制”等议题,让政策既接“天线”更接“地气”,真正唤醒沉睡的乡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