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我随着益厘农庄实践队走了烟台、威海、潍坊、枣庄不少地方,从田间地头到智慧园区,亲眼瞧见了科技给农业带来的新变化。这些天的所见所闻,让我对“科技助农”这四个字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
在烟台的村子里,大爷大妈们种着玉米小麦。他们说,现在种地成本越来越高,种子、化肥都在涨价,可粮食卖价没怎么涨,忙活一年也剩不下多少钱。遇到旱涝天气,收成就更没保障了。虽然播种机、收割机这些常用农机已经普及,但那些更先进的新设备,要么太贵,要么学不会,大家大多不敢碰。但他们心里都盼着能有专家来教教新技术,能用上便宜点的好种子、好农机。
下午去的烟台农业科学研究院智慧农业示范园,简直像个农业科技馆。自动水肥灌溉系统太神了,荷兰的技术配上咱们自己改的中控系统,在手机上就能管田里的水和气、温湿度。番茄试验区里,樱桃番茄长在椰糠基质里,环境都是全自动调控的,味道和卖相都是一流。鱼菜共生区更有意思,养鱼不用换水,种菜不用施肥,传感器看着它们互相帮忙生长,一点污染都没有。综合控制中心里,机器一小时能播300 - 500盘种子,比人工一天最多200盘快多了。这前后一对比,真觉得科技能让种地变得不一样。
威海的调研让我看到了科技在特色农业上的能耐。文登道地参业种西洋参,地里埋着传感器,土壤温湿度、酸碱度啥的都能实时监测。无人机查虫,还有自动清洗、智能烘干的设备,能保住西洋参的有效成分。就靠这些技术,基地产值达到两亿,还带着周边村民一起挣钱。丰登农业种苹果也很有一套,果园里的探测器能监测各种环境数据,智能调控灌溉,分拣苹果都用智能化流水线,比人工又快又省钱。 大德兴农庄的“作物牲畜循环模式”很接地气。秸秆喂牲口,牲口粪便做肥料还田,既不浪费,又省了人力。再加上全程机械化和绿色防虫技术,种出来的东西又好又环保。七子农庄种苹果的法子更绝,“宽行密植”让果树能充分晒太阳,行间的杂草还能当“生态调节器”。以色列的滴灌设备把水肥直接送到树根,空中微喷系统还能防霜冻。他们选的苹果品种也特别受欢迎,复购率超65%,线上线下一起卖,销路特别好。
潍坊寿光鲁寿种业让我见识到了种子的力量。5000多种质资源在低温库里保存着,数字化育种棚里,水帘系统能调节环境,就像给种子写“季节剧本”。研究员们对种子特性了如指掌,知道哪种西红柿适合啥时候种,黄瓜嫁接能抗病抗涝。这里的滴灌设备更先进,每株作物都像有张“水卡”,水肥一体机还能实时显示土壤PH值。他们还专门为中老年农户研发了“智慧适配”种子,抗病性强,管理起来也简单,能省不少人工。 最后在枣庄运丰良蔬见到的“按揭农业”模式,解决了农户最头疼的钱的问题。建大棚要不少钱,他们搞10年期按揭,农户付30%首付,剩下的用银行低息贷款慢慢还,还能拿到大棚产权。公司还有技术员驻场指导,像种长茄,大棚亩产比露天多三万斤。卖菜也方便,当天采当天结算,线上还有小程序,称重、报价、收钱都透明,不怕吃亏。这个模式还带动了不少农村留守妇女就业,一个月能挣两千多。 这一路走下来,我真切感受到,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它就在庄稼地里、大棚里,在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里。
从烟台的智慧农业示范园到枣庄的“按揭农业”,科技就像给农业插上了翅膀,让种地不再那么辛苦,让农民能多挣钱。当然,现在还有些问题,比如不少地方种地的还是老人,新技术学起来慢,有些好设备用不起来。但我相信,随着更多年轻人回来种地,随着科技越来越接地气,农业一定会越来越有奔头,农民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科技助农不是一句口号,它是能让土地多产粮、让农民多挣钱的真本事。只要接着往深里做,把科技真正用到种地的每一个环节,咱们的农业肯定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