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烟台大学"湖韵遗响"生态非遗共生守护队赴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鼓腔"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创新实践、环保行动等方式,深入探索非遗文化与生态治理的融合发展新路径,为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探秘非遗:小小羊皮鼓唱响人民心中向往
位于东平县万里图书馆内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陈列着流经东平的这段大运河的历史,这段大运河孕育出了悠久的文化和艺术形式,端鼓在其中焕发出自己的光芒。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东平湖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一面浑圆的羊皮鼓静静陈列,鼓柄尾端接三环九扣,象征万物循环生生不息。经过鼓条的击打,其音色变化似模拟湖水波澜的自然韵律,发出清脆的鼓声。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贾斌斌 供图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丁立新为队员们介绍了端鼓的起源,这项由南方沿大运河流传至东平湖边的艺术,最初是为了祭祀河神,感谢河神过去一年的庇护,和祈祷来年渔获丰富。随着生态治理的推进,渔民渐渐离开了湖边,端鼓所讲述的故事也就由"祈愿鱼满舱"转变为"歌颂好生活"。
创新传承:古韵新声奏响当今时代乐章
队员们跟随丁立新老师来到东平影剧院学习简单的端鼓腔唱词,“国府州郡东平县,三分天下山水田”,词中唱出了东平的演变史,从原来的东平国、东平府到今天的东平县,历史与端鼓融合,唱出了属于今日端鼓的新韵味。
在本次学习表演中,队员于思文创新性地提出在表演中融入"湖水清""鱼儿欢"等生态理念的主题唱词,并提议将端鼓加入现代音乐元素,打破了端鼓腔自弹自唱传统表演形式的局限,为端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这种创新演绎得到传承人们的高度认可,并积极与成员及民乐老师协商合作进行初尝试,得到了现场观看者的热烈反响。

图为队员们跟随老师学习端鼓腔的演唱。于思文 供图
生态对话:碧水清波滋养文化命脉
在与泰安市生态环境局东平分局的座谈会上,队员们了解到,近年来东平湖通过禁渔退捕、湿地修复等措施,水质显著改善,已从2013年的劣Ⅴ类提升至现在的Ⅲ类,东平湖的生态蜕变使周边居民幸福感大幅提升。生态的好转间接推动了端鼓腔的转型——从“靠湖吃湖”的祭祀艺术,发展为展现绿水青山与人文风情的文化载体。

图为队员们与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的座谈会。贾斌斌 供图
切身行动:守护非遗源头的绿水青山
实践期间,队员们深入东平湖周边社区,发放问卷百余份。结合线上问卷调查显示,86%的省内外年轻人表示“在传统的端鼓腔中加入现代元素非常有意义”,67%的村民认为“环境治理后,端鼓腔表演更方便观看了”。同时一位老渔民表示:“湖清了,日子好,现在端鼓唱的词也更欢快了!”
队员们积极自发开展“清湖行动”,同时呼吁游客加入,沿湖隔离带收集周边垃圾,进行垃圾分类。“保护东平湖,就是保护端鼓腔的根!”队员们将该口号传递给居民,号召大家共同行动,还草一片绿,还湖一片清。

图为团队成员在东平湖边合影。朱楚婷 供图
这次实践也让队员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一湖清水遇上千年非遗,产生的不仅是生态效益,更是文化传承的新机遇。烟台大学学子将继续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创新性思维传承优秀文化,通过影像拍摄,新媒体传播等途径在非遗传承与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