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经管学院 古佳怡】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3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星火燎原实践队越过齐鲁大地的阡陌纵横,一路向西,直抵黄土高原的红色心脏——延安。脚下的黄土带着太阳的温度,远处的山峁上,红旗在蓝天下随风飘扬,从市井街道到革命旧址,从现代化纪念馆到古窑洞,队员们与历史课本中的青年志士短暂相逢,八十多年前,同样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用信仰的星火,点燃了民族救亡图存的燎原之势。队员们对历史、责任与担当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延安革命纪念馆里,我们围绕在讲解员旁边,听她讲延安整风运动的故事。昏黄的灯光下,讲解员的声音温柔又坚定:“那时的青年,白天行军打仗,晚上就着月光学文化,谁都知道,不学习就救不了中国。”她指着墙上的照片,那些穿着补丁军装的年轻人,眼神里的坚定像星星一样亮。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延安精神从来不是陈列在纪念馆里的文物,它是一代又一代青年面对困境时,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就像梁家河的沼气池,当年知青们用土办法反复试验,终于让陕北的窑洞亮起了沼气灯——创新,不就是在看似无路可走时,硬生生蹚出一条路来吗?

漫步杨家岭,黄土高原上的窑洞群静静矗立,却似有千钧之力。这里的土炕曾映照着油灯下的彻夜长谈,简陋的桌椅见证了扭转乾坤的决策。毛主席旧居里,油灯仿佛仍亮着,照亮《论持久战》的手稿;七大礼堂的木椅,似还留着代表们的体温。老一辈革命家在如此简朴的环境中擘画民族复兴蓝图,让“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愈发清晰。走出旧址,风拂过山坡的树林,心中多了份沉甸甸的使命感。今日的安宁,是先辈们用理想与奋斗铺就的,唯有传承奋斗精神,方能不负先辈嘱托。

离开延安那天,我们汇入熙攘人群,共赏新时代宝塔山的灯光秀,当璀璨灯火洒落肩头,我望着周围年轻的、洋溢着笑容的脸庞,先辈们拼上性命所努力的结果在此刻具象化。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像延安青年那样,把个人的理想种进时代的土壤;不是空洞的继承,而是要在自己的赛道上,跑出属于这代人的加速度。

黄土高原的风,还在耳边呼啸。它吹过八十年的岁月,吹过我们年轻的脸颊,仿佛在说:星火从未熄灭,只是换了一代人来传递。而我们,正接过这束光,要让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燃烧得更加炽热明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