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最新动态 法学院】夏日大学生兼职调研记

来源:法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3

七月流火,一场关于大学生兼职权益的调研正悄然展开。我们兵分两路:一队自7月9日起穿梭于各大高校,用面对面的访谈捕捉真实声音;另一队从7月15日启动线上调研,问卷与云端访谈双管齐下。截至7月23日,65份有效答卷与数十段采访录音,共同勾勒出大学生兼职生态的轮廓。

线下走访的日子里,团队成员默契分工:外向的伙伴主动搭话,把兼职者的心里话牵出来;内向的同学则埋头记录,生怕漏过一句吐槽。"上个月工资拖到现在还没发""周末被硬拽去加班,一分补贴都没有""38度的天在外跑业务,说好的高温补贴影子都没见着"……这些带着火气的抱怨,让我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兼职权益受损的痛点。有位大三女生翻着手机里与老板的聊天记录苦笑:"当初说好了包午饭,结果天天让我们自己垫钱,最后还赖账。"这样的故事听得多了,大家心里那股要为同龄人讨个说法的劲儿更足了。

线上问卷的数据则像一面镜子,照见更广阔的图景。超六成受访者有过兼职经历,其中一半人只尝试过1-2次便打了退堂鼓。"想少向家里要生活费"(82.5%)和"想知道社会究竟长啥样"(77.5%),成了最常见的出发理由,透着年轻人对独立与成长的渴望。从北国到南疆,答卷覆盖全国多省,让这份调研有了更普遍的意义。

但光鲜的理由背后藏着隐忧。问卷显示,80%的学生找兼职时最看重"干啥活""给多少钱",可只有42.5%会较真儿签没签协议。有位做过五份兼职的男生在访谈里直言:"总觉得短期工没必要签合同,结果上次被克扣工资,手里连个凭证都没有。"数据印证了他的遭遇:42.5%的人从未签过协议,22.5%被迫超时工作却拿不到补偿。当权益真受了委屈,70%会试着跟老板理论,40%会找监管部门,但仍有12.5%选择忍气吞声——就像那位被欠了300元稿费的女生说的:"维权太麻烦,算了吧。"

更令人揪心的是,多次兼职的学生里,超半数都踩过坑。有位学姐细数遭遇:发传单时被临时加量,家教时被拖欠课时费,连在奶茶店打工都被莫名扣了"损耗费"。她无奈地说:"学校从没教过这些,出了事只能自己瞎琢磨。"调研中我们发现,近半学生没签过合同,而高校里几乎见不到兼职权益相关的指导,法律意识的盲区成了最危险的陷阱。

"能不能让兼职也有章法?""出了事该找谁撑腰?"问卷末尾的留言区,这样的呼声不断涌现。这些来自校园角落与云端深处的声音,正指引着我们继续前行。调研还在继续,或许下一个转角,就能听见更多关于成长与维权的故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声音攒成改变的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