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胶东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泛黄的军装、锈迹斑斑的步枪、字迹模糊的战地家书,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在触摸革命印记的过程中,读懂了"胶东精神"的厚重内涵。
展厅里一幅《大泽山反扫荡》油画让我驻足良久。画中,胶东儿女手持土枪、长矛,在青纱帐里与日寇周旋,脸上的坚毅与决绝穿透了画布。讲解员说,抗战时期,不足300万人口的胶东地区,有70万人参军参战,每4人中就有1人投身革命。那些在花名册上只是一个名字的年轻人,或许是父母的独子,或许是未过门的丈夫,却在民族危亡之际,用血肉之躯筑起了胶东半岛的长城。展柜里的一枚"马石山十勇士"纪念章,背后是10名战士为掩护群众与日军殊死搏斗、全部壮烈牺牲的故事。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信仰,这种精神至今仍在叩击着我的心灵。
解放战争时期的"胶东兵工厂"展区,摆放着当年工人用锄头、风箱造出的土炮和手榴弹。在敌机轰炸、物资匮乏的环境下,胶东军民创造了"一切为了前线"的奇迹。一组数据令人震撼:仅1947年,胶东地区就向前线输送粮食4亿斤、军鞋300万双,10万子弟兵组成"胶东纵队"随大军南下,从渤海之滨打到琼州海峡。这些数字背后,是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的乡亲,是连夜纳鞋底的大娘,是拆下自家门板做担架的村民。他们或许不懂什么是"革命",却用最朴素的行动守护着"好日子"的希望。这种军民鱼水深情,正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密码。
走出纪念馆,夏日的阳光洒在青岛湾的栈桥上,远处的货轮正缓缓驶出港口。如今的胶东半岛,已是高楼林立的经济热土,但那些镌刻在纪念馆里的故事,提醒着我们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从何而来。当我们抱怨生活的琐碎时,该想想那些为了"活下去"而浴血奋战的先辈;当我们迷茫未来的方向时,该看看那些在黑暗中依然坚信光明的眼睛。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书写的史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不必像先辈那样直面枪林弹雨,但传承他们"忠诚勇敢、自强不息、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责任、在时代的浪潮中勇毅前行,便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胶东的风,吹过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也必将见证我们这一代人续写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