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枣庄,榴花灼灼。我们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益路“生”花实践队踏着晨露,走进冠世榴园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四天的实践如同一颗饱满的石榴,每一粒果肉都藏着沉甸甸的收获。
初见榴园,万亩绿海中点缀着红灯笼般的果实,老农用布满老茧的手抚过石榴枝,口中念叨着“这是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营生”。我们按“老中青”分层走访,在老年村民的口述里,听见了石榴树与村庄的百年羁绊——那些关于“石榴仙子”的传说、灾年里靠石榴果度荒的往事,让我们触摸到民俗文化的根脉。而中青年村民紧锁的眉头,则道出了产业痛点:“想学新法子防虫,可看不懂那些技术手册”“果子结得好,却不知咋卖上价”,这些质朴的诉求,成了我们实践的指南针。
在石榴深加工基地,流水线将饱满的籽粒转化为面膜、果酒,23家加工企业创造的21.3亿元产值,让我们看到产业链延伸的力量。但技术员的叹息也让我们警醒:“多数产品还是初级加工,得在研发上下功夫。”
最难忘的是藤花峪村的课堂。当我们用“石榴成长手账”教孩子们认识雌花雄花,用棉签模拟授粉时,孩子们眼中的光比石榴籽都亮。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说:“原来我家院子里的树这么厉害!”那一刻,我们懂得,乡土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看见脚下土地的价值。
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老农用期盼的眼神问“啥时候能学会新技术”,是加工车间里“如何做出更好产品”的探索,是孩子们对家乡特产的自豪。作为生命科学学子,我们既要在实验室培育良种,更要走进田间地头,让论文的字里行间长满泥土的芬芳。
榴园的风还在耳畔,带着石榴的清甜。这段旅程教会我们:青春的意义,在于把学问做进人民心坎里,把理想种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