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烟台大学苹果科技小院的一员,这个暑期,我跟随 “三下乡” 实践队伍,奔赴来安县花红园,开启了一段难忘的科教兴农实践之旅。
最开始了解到来安花红,是来安文旅在新媒体平台的宣传,第一次让我了解到来安有一宝,名曰花红果。后来行走于线下,醒目的红色大牌、公交车身张贴的花红图景,加深了我对于来安花红果的好奇。于是,一颗实践的种子开始萌动——我决定奔赴来安花红园,亲身探寻它扎根土地的生长密码,了解产业发展的真实需求,更期望带着烟台大学与农科院共同培育的烟大 1 号苹果品种,让科研的微光真正照进田间,以微薄之力助力乡土振兴,以实践之行,赴一场与花红、与乡土的深度对话 。
于是我试图通过红色大牌上来安花红种植协会所标注的电话去联系当地的工作者,并获取到了花红园基地的负责人,通过一番的解释并表达自己前往花红园的热情,负责人徐先生也是十分乐意当代年轻人愿意参观他们的花红园。于是,于 7 月 25 号,我坐车辗转反侧来到了来安花红种植的基地。
初入花红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果树,绿油油的,一棵接着一棵。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来的不巧,我们到的时候花红果树上已经没有果子了,只遗留下的两棵树上还有残余的果子。在来之前,我们了解到来安花红作为安徽四大名果之一、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与希望。据从明嘉靖年间来安就有花红栽培了,那时候大家还叫他“林擒”,清嘉庆年间因得到皇帝的青睐,赐名花红,之后成为贡果。据负责人介绍,花红 3 月份开花,六七月份结果。上个世纪末,因其效率低,果农都不愿意种植;2009 年,仅寻得半棵花红原枝,花红濒临灭绝。后花红基地的老板本着对花红本地产品深深的情怀,不愿花红果从此灭绝,开始大力种植培养花红果。如今,来安种植出百亩花红果园,通过改良、嫁接方式实现增收增产,各类花红产品也走向了市场。
在与基地负责人徐先生的深入交流和采访中,我逐步了解到花红园的基地概况、定位,以及种植管理技术、产业链运营等情况。。花红娇贵易腐的特性,让深加工成为主要出路;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花红被制作成不同年龄段的产品,有花红白酒、花红果汁、果干等等,这是在当地探索出的特色发展路径。
交流中发现,来安花红果的培养并不是一帆风顺,有时也会出现如碳疾病等的一些病状,他们不断的克服困难,优化品种,近些年也一直与当地滁州学院保持交流,研发改良一些新品种。正是基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辛勤培育,使得来安花红亩产量达 2 万多亩,今年超去年增加 35%左右,且每年一直在增加。在销售方面,花红鲜果主要从事一些线下运营,如果园采摘,摆摊销售,送货上门等传统销售方式,而花红易腐败的特点,传统鲜果的销售方式并不足以支撑成本运营,所以其主要的销售方式还是销售初级农产品,或二次加工产物,当地甚至有花红果酒公司。
当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想到了烟台大学与烟台农科院合作培育的“烟大1号”苹果品种。它的盛果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它树势强健、果个大、品质优、产量高,合作种植或许能为来安花红种植拓展提供新的想法。烟大1号品种在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已完成试种,种植面积达160万亩。我向徐先生推荐着咱们的苹果品种,希望这个新品种能助力当地果农,在科教兴农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许先生对我们的新品种表达了十分的认可。
此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 科教兴农”并非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深入田间地头,将新兴品种带给农民,用科技的力量为农业发展赋能。每一次与果农的交流,每一步在果园的探索,都让我明白农业发展的不易,也更坚定了我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未来,我愿继续以青春之姿,投身科教兴农事业,让更多科研成果扎根乡土大地,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丰收答卷”,让科技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