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生科学院 丁箭】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0

清晨五点半,当同学们还在空调房里酣睡时,我已站在沾满露水的苹果园里。这是我大学第一个暑假的社会实践 —— 到家乡苹果园当一名 “果农”。我不想只浮于表面了解种植技术、产量销量,而是要深入这片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果园,切身躬行,完整体验农民伯伯培育苹果的全过程,真正掌握本地苹果种植技术。

第一次拿起修枝剪时,我的笨拙与果园老手赵叔的娴熟形成鲜明对比。赵叔粗糙的双手在枝条间灵活穿梭,每一剪都精准果断;而我却犹豫不决,生怕伤到果树。“剪枝不是伤害,是帮助它更好地生长。” 赵叔的话让我恍然大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逐渐明白,修剪多余枝条是为了让养分集中到结果的枝干上,这种看似残酷的取舍,实则蕴含着最朴素的生存智慧 —— 唯有舍弃冗余,才能让希望的果实汲取足够养分,生长得甘甜硕大。

七月的烈日下,背着三十斤重的喷雾器给果树打药是最艰苦的工作。汗水浸透衣服,农药的气味刺激着鼻腔,肩膀被背带勒出深深的红痕。当我几乎要撑不住时,却看到六十多岁的赵婶依然稳健地穿行在果树间,没有一句抱怨。打药远非想象中简单,既要选准上午九点前或下午四点后的最佳时段,避免高温蒸发或露水稀释药液;又要精准把控喷洒位置,着重喷洒叶片背面、新梢、果实萼洼处和树干基部这些病虫害易滋生的地方;还要保持喷头与果树50至60厘米的距离,以 “雾状” 均匀喷洒,避免水流冲刷损伤果实。

最让我震撼的是苹果套袋工作。尽管之前在烟台开发区农科院学过套袋技巧,但在偌大的果园里,给每颗小苹果手工套袋仍极具挑战。这项工作单调重复,却要求极致的耐心和细致。当我抱怨效率太低时,果农张大哥笑着说:“急不得,你现在慢,是为了秋天它们能长得更好。”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我对农民伯伯们肃然起敬 —— 种植苹果的每个环节都藏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坚守。

八月下旬,早熟的苹果开始泛红。亲手摘下自己照料过的苹果,咬下第一口时,那清甜的滋味远超超市买来的苹果。这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创造的喜悦。我忽然理解了海德格尔所说的“栖居”——人通过劳作与土地建立联系,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所塑造。这种体验,是坐在教室里永远无法获得的。

离开果园那天,夕阳为果园镀上金边,一个月前还青涩的苹果已压弯枝头。我的皮肤晒黑了,手掌磨出茧子,但内心却前所未有地充实。这片土地教会我的,远比想象中更多:它让我懂得劳作的价值,更让我明白知识唯有与实践结合,才能真正生根结果。这段经历,是这个夏天最珍贵的成长印记。

  • 附件【20250810_093631.jpeg】已下载
  • 附件【20250810_093624.jpeg】已下载
  • 附件【20250810_093634.jpeg】已下载
  • 附件【20250810_093626.jpe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