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法学院 刘淼宁】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法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09

这次前往滨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调研,于我而言是一次既涨知识又受触动的经历。

走进政务服务中心,听着工作人员条理清晰的介绍,我真切感受到了滨州市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法治政府建设上的扎实脚步。当听到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不仅实现了三级互联互通,还融合了“互联网+”“网格化+”模式时,我不禁为这种创新思路点赞——技术与管理的碰撞,确实让城市治理效率提升了不少。而“惠眼滨州”小程序的推出,更让我看到了数字化背后的“民生温度”,它不只是冷冰冰的技术应用,更是打通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桥梁,让共建共治共享从口号变成了现实。

在数据采集与共享方面,滨州“采集共享与隐私保护并进”的原则让我印象深刻。多渠道的数据采集体系确保了信息的全面及时,而清晰的共享边界划分,特别是对公共数据的分类管理,既保障了数据流通效率,又守住了安全底线。技术上的数据加密、脱敏,制度上的责任明确,这种“双保险”机制,让我对“数字化时代如何平衡效率与安全”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市民投诉渠道的法律保障和闭环反馈机制,更彰显了法治政府的担当。从法规中明确投诉权利,到线上线下多元渠道的全覆盖,再到严格的处理流程,每一个环节都透着对市民诉求的重视。十五日内反馈的规定,更是把“及时回应”落到了实处,让市民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认真倾听。

当然,调研中也了解到滨州在新型业态管理、城市微空间利用等方面存在的法律空白,以及建筑垃圾处置、跨部门执法等执行难点。这让我明白,数字化法治政府建设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破解难题、填补空白。

走出政务服务中心,我脑海里不断回放着调研中的细节。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字化法治政府建设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体现在每一个智慧平台的运转中,每一项制度的细化里,每一次对市民诉求的回应上。作为“数智法治”实践队的一员,我更加坚信,只有深入基层、扎根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数字化与法治的融合路径,也才能为全国数字化法治政府建设贡献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未来,我们还需要带着问题继续探索,让调研成果真正服务于实践,推动数字化法治建设不断向前。

  • 附件【图片1.png】已下载
  • 附件【图片2.pn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