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法学院 郭珂菲】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法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09

教育和宣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近日在济南市市中区郎南社区和郎北社区开展的“法治护航校园,拒绝暴力‘童’行”社区普法宣讲活动,恰是这样一场温暖的触动。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法治如何扎根童年”这一命题的深刻探索。

活动在互动问答中开场,孩子们踊跃举手,声音清脆而响亮。当被问到“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暴力”时,他们的回答大多集中在“打架”“骂人”这些直观行为上。那一刻,我看到他们眼中对世界认知的单纯,也意识到他们对校园暴力的理解存在局限。而当我们进一步阐释“社交孤立也属于校园暴力”时,孩子们脸上流露出惊讶与困惑。这些细微的表情变化,让我明白:很多隐性伤害,正因缺乏明确的定义而被忽视。这也更加印证了普法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只有让孩子们清晰界定“暴力”的边界,才能让他们在成长路上既懂得保护自己,又能学会约束自身行为。

情景再现环节无疑是活动的高潮。孩子们分别扮演审判长、原告、被告等角色,从最初的羞涩腼腆,到逐渐沉浸其中。“审判长”努力模仿着严肃的口吻,认真询问“案情”;“原告”怯生生地讲述被欺凌的经历,眼中满是委屈;“被告”则低着头,小声承认错误。这一幕幕生动的演绎,让抽象的法律角色变得鲜活可感。有个孩子在扮演完“法警”后,兴奋地说:“原来法警不仅要抓坏人,还要保护大家安全呀!”这句童言童语,却道出了法治教育的核心——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生活的温暖力量。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齐声喊出“对校园暴力说不”,那整齐而有力的声音,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新芽,充满希望与力量,让我真切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与意义。但我也深知,一次宣讲只是法治教育漫漫长路的一个起点。校园暴力的防治,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形成强大合力:家长要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教会他们勇敢求助;学校要建立更细致、更高效的干预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而社会则需持续传递“暴力零容忍”的坚定态度,营造风清气正的成长环境。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普法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是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在他们心中播下法治的种子。当这些种子在爱的浇灌下生根发芽,终会长成守护校园的森林,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自由、快乐地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

  • 附件【图片1.png】已下载
  • 附件【图片2.png】已下载
  • 附件【图片3.png】已下载
  • 附件【图片4.pn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