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烟台大学计控学院“泉汐共振”实践队于暑期走进济南大明湖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渔灯文化宣传活动。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灯节是沿海渔民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在初旺、芦洋等渔村已流传五百余年。此次活动以渔灯文化为载体,通过生动讲解、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参与者深入了解渔灯节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让这份承载着民俗记忆的非遗文化,在创新传播中贴近生活、浸润心灵,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在这里,实践队不仅给孩子们介绍了渔灯的相关知识和风俗人情,还深入挖掘了渔灯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让孩子们在了解渔灯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实践队化身文化摆渡人,向孩子们打开渔灯世界的大门。从渔灯的形制构造,到背后渔民对海洋的敬畏与祈愿;从最初萝卜、南瓜扎制的质朴模样,到融入竹艺、剪纸的精巧蜕变,层层拆解间,渔灯不再是简单的器物,而是一部立体的“海洋人文史”——它承载着先辈们与大海博弈的勇气,也凝固着非遗技艺代代相传的温度。

当孩子们触摸渔灯的纹理,聆听岁月沉淀的故事,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再遥不可及。这一方课堂,让渔灯文化从“非遗名录”走进童真眼眸,以沉浸式体验,播撒下守护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古老智慧在新生代的感知里,重新焕发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