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来不是学校单方面的“独唱”,而是家校携手的“合唱”。近期,我们趁着暮色或利用闲暇,穿梭于徐州乡村的街巷,走进学生家中,以家访为桥,拉近与家长、学生的距离,探寻教育的更多可能。
2025年7月22日,“纂就前绪,滋兰九畹”社会实践队队员踏入略显破旧的院落,杂乱的布置、老旧的三轮车,无声诉说着生活的质朴。紫色电动三轮车随意停放,周边散落着杂物,墙面斑驳,却也藏着生活的烟火气。但当迈进屋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温暖场景——老师与家长围坐,或交流孩子的学习近况,或倾听家庭的养育故事。在这小小的空间里,课堂上的表现被细细拆解,孩子成长中的闪光点与小困惑,成为沟通的焦点。

有的家庭布置简约,却因孩子的奖状而熠熠生辉。墙壁上张贴的荣誉,是孩子努力的成果,也让家访多了份欣慰。有的相聚氛围轻松,长辈与晚辈、老师与家长,在闲话家常中,传递着对孩子的期许。比如在布置温馨的客厅里,老师与家长、孩子围坐,桌上的矿泉水、小零食,消解了陌生感,大家从孩子的课堂举手发言,聊到在家帮长辈干活的懂事,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孩子成长环境的深入了解,让教育更具温度与针对性 。

家访途中,我们留意到不同家庭的差异。有的家庭空间虽小,但收拾得井井有条,家长对孩子学习关注细致,会主动询问老师如何配合提升孩子薄弱学科;有的家庭因长辈照顾孩子,在教育理念上存在代际差异,老师便耐心讲解现代教育方式,寻求沟通与平衡。每一次交谈,都是在为孩子的成长“画像”,让学校教育能更好地适配家庭土壤。
走出校园的“一方天地”,走进学生生活的“真实角落”,我们愈发明白,每个孩子的成长背后,都有家庭的默默支撑。有的家长忙于生计,却仍会在晚饭后陪孩子读书;有的长辈文化不高,却用质朴的言传身教,教孩子踏实做人。这些看似平凡的付出,都是教育的底色,也让老师更懂得,要尊重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找到协同育人的契合点。
家访,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教育初心的坚守。我们带着对学生的关心而来,收获的是家长的信任与配合,是孩子看到老师家访时的惊喜与雀跃。这一程程的走访,让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而是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看到孩子在熟悉环境里的自在与真实,也让家长更清晰地知晓孩子在学校的模样,家校之间,因家访有了更多理解与共情。
愿以这一次次的奔赴,为孩子铺就更坚实的成长之路。未来,我们会继续握紧家访这把“钥匙”,打开更多教育的可能性,让校园与家庭的合力,成为孩子逐梦路上最温暖、最有力的托举 。